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复习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3395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8/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的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材料二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的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3)材料二所述现象对材料一所说的新生产方式会产生怎样影响?
2.
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明代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代前期,朝廷严禁私人从事海外贸易,朝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这种贸易形式在永乐至宣德年间臻于鼎盛,在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下,海外各国纷纷与明廷建立朝贡关系。正统以降,入贡国家日渐减少,朝贡贸易趋于衰微,如自弘治元年(1488)至弘治六年
自广东入贡的海外国家仅占城、暹罗各一次。不过,朝贡贸易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对外贸易的萎缩,与朝贡贸易衰落的同时,私人海外贸易队伍却逐渐壮大起来。在开展贸易的压力下,经过激烈争论,朝廷在隆庆元年(1567)部分解除海禁,一直被视为走私的私人海外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输入中国的商品,以海外各地的特产和香料为主,也有暹罗红纱、番被、嘉文席、交阯绢、西洋布等少量手工业品。从中国输出的商品,有生丝、丝绸、瓷器、铜器、铁器、食品、各种日常用具以及牲畜等,其中尤以生丝、丝织品、瓷器为大宗。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国内工农业发展的基础上,16、17世纪的英国不仅国内市场繁荣,而且对外贸易也活跃。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输出呢绒为主,海外扩张的动机也是为呢绒寻找销售地。之后,英国与西欧、北欧的呢绒贸易趋于衰落,而与利凡特—东印度以及北美殖民地的进口贸易却繁荣起来,进口的目的是为了再出口,这种输入与再输出的贸易越来越发达,而呢绒出口贸易逐渐走向衰落(当然,其衰落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贸易转型。英国的贸易转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展的是与利凡特—东印度的贸易,第二阶段发展的是与殖民地
的贸易。对外贸易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使英国人冲出欧洲,走向世界,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为大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赵秀荣《17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的拓展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明朝时期和英国16、17世纪海外贸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时期和英国16、17世纪海外贸易发展对两国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围绕材料,结合古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9题)

5.
清政府规定,“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这一规定的影响是
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6.
明洪武八年,广东南雄商人载货入京货卖,“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致使货物很长时间不能卖出。“商人讼于官”,朱元璋“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这表明当时
A.长途贩运受到严格的管制
B.官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C.朝廷约束勒索商人的行为
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7.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8.
作为社会地位最高的仕宦之人在宋朝初期还“皆以营利为耻”;到北宋中期,“今乃不然,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日取富足”。这一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
A.追利求富是人们首要目标
B.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C.人们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D.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9.
《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的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A.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B.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史学思想发生变化
10.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匮乏
B.明清时期手工业技术落后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D.私营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的压制
11.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12.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13.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
14.
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15.
康熙八年三月八日,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于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关于清初期“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了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C.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
16.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商业的互相影响
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17.
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A.冶铁业的进步
B.甲骨文的成熟
C.兴起了棉纺织业
D.已经有了养蚕业
18.
《资治通鉴》记载,德宗贞元十三年:“置白望(唐代宫市宦者派在市场的采办人员。因他们于市中左右望,白取民物,故人称‘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指街巷),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这反映出唐代
①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②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
③“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④宫廷的特权现象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9.
唐代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击鼔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到宋代,废除了以上规定。这表明宋代
A.市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B.放松了对“市”的时空限制
C.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D.商人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
20.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21.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22.
、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甚至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
23.
下列表述与重农抑商无关的是 ( )。
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B.“商人大量买田置地,购置产业”
C.“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D.“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4.选择题(共1题)

24.选取长度相同的幼苗,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给予光照,在不同时间测定胚芽鞘伸长的长度,结果如图乙.能正确表示对照组、实验组光照侧和背光侧胚芽鞘伸长长度的曲线依次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