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6课 近代前夜的展与迟滞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38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王朝建立之初,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防止“倭寇”的骚扰,对于私人出海贸易,控制十分严格。由封建政府自身与海外]某些国家或地区建立一种所谓“朝贡贸易”,严厉禁止一般商民私自与外国通商往来,明文规定:“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寘(置的异体字)之重法。”
材料二 清初,为了镇压东南沿海地区汉族人民的反清斗争,实行严格的“海禁”,不许下海交易。违禁者不论官民,一律处斩,货物入官。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颁布“迁海令”,强迫东南沿海各省的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三 倭寇之祸也促使统治集团更深刻地探讨倭患的原因。许多人认识到,严酷的禁令约束不住沿海大姓的走私活动,却妨碍了贫苦小民的生计,造成衣食无着的沿海居民投向倭寇,嘉靖倭患的数万海寇中,漳、泉之人占其半;同时,御倭战争的巨大军费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于是,朱纨死后,解除海禁的呼声越来越高,并终于在隆庆改元之际付诸实际,这使一直被视为走私的私人海外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
材料四 清初封建统治者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对于民间海外贸易厉行“海禁”政策;对于外国来华贸易,仍沿袭明代的“朝贡贸易”制度加以控制。最初与清王朝发生“朝贡”关系的,主要还是南洋和东南亚诸国,但有许多限制,如“贡”期和随“贡”贸易的监视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对西方殖民国家来华商船的限制就更严。只许他们停泊澳门,与澳门商人进行贸易,每年来华贸易的大小船只,不得超过二十五只。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
(2)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初的海禁政策与明朝相比有什么区别。
(3)据材料三,明朝中后期为什么解除海禁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海禁政策。
(4)据材料四,清初的“朝贡贸易”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有何区别?清朝的这一规定导致了什么结果?
2.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耕社会不知不觉中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松江府“所出布匹,日以万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经济领域有什么新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经济主张?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关系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材料三 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土地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土地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政策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明清经济发展的危害。
4.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易州高陌社,有节妇田催氏,偕媳王氏,青年失偶,……是时,家益困,仅种旗庄数亩,妇姑饮泣,贫不聊生,耕耘灌溉,力作躬亲……夜则茅屋青灯,机杼轧轧,朔风峭寒,十指冻裂,率以为常。每年租入如期纳课,恶衣粗食,有无不行,上慈下孝,一室愉如。

——乾隆《易州志》卷16,《艺文》

材料二 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五集卷二十八、丁未二《上元灯词》

材料三  “据丁云高供:……是乾隆四十四年上与姐夫胡宗义到休宁,合伙租这山场……胡宗义在左祝源等处搭棚开垦,小的在这吕洞汰等处搭棚兴种,两棚相隔二里多远。这冯建周、郑昆山、储玉章、汪南山、陈文翰、冯朝佐、丁添南、郑添光、钱国丰、钱柱丰、纪秀升、何永盛都是小的雇请耕种之人……每人每年工钱四两、六两不等。”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安徽巡抚萨载题本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样经济形态?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基本特征。
(2)材料二中涉及的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乾隆皇帝作此决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4)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和政策,简述材料一与材料二、三的关系。

2.单选题(共18题)

5.
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材料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垄断外贸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6.
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重商主义
D.“海禁”政策
7.
陆游在留给子孙的家训中有“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之句。下列对该句理解错误的是
A.不能为官,务农也行B.为官不如务农
C.士农工商,等级明显D.“重农抑商”思想浓厚
8.
明人张燮说:“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结远夷,乡(向)导以入。”材料主要说明
A.东南沿海地少多贫瘠,居民无法依靠农业生存
B.海禁政策的实施产生了逼民为盗的副作用
C.东南沿海居民假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
D.倭寇利用东南沿海居民加大对中国的侵扰
9.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妨碍中国开拓海外市场     ②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胡如雷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中从多方面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影响,认为此政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以下关于中央集权的作用分析,不能支撑此论点的是
A.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发展农业B.对商品生产流通有效干预
C.在民族战争中组织力量自卫D.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经济
11.
明朝时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整个生产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①土地制度 ②重农抑商政策 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④列强侵略
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③
12.
据《元丰九域志·两浙路》记载,北宋时,越、明、温、台四州的市镇分别只有9、3、7、9个,到南宋时已分别拥有53(含草市)、143(其中村坊119处)、9、81(其中村坊60处)个。该现象说明
A.农村中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B.北宋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抑制
C.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向广大农村延伸D.商税是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3.
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主张的是
A.“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B.“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C.“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D.“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14.
《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说明
A.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
B.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C.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的收入
D.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
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他们改变原有的轻商观念,涉足商业谋利,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材料中 “角色”的定位最准确的是(   )
A.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阻碍者
B.学而优则仕的典型
C.明代中后期的早期资本家
D.“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想家
16.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人,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主要说明
A.雇佣关系出现B.家庭手工业发展
C.自然经济解体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17.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徽人在苏州镇抚司衙门之前兴建徽郡会馆,后又在阊门外上塘街建新安会馆。同治年间,在南显子巷再建安徽会馆。苏州府属各城镇还有一些徽人的会馆。据此可知()
A.清朝时期徽商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帮
B.徽商的形成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
C.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太平天国运动使徽商为躲避战乱大量移居苏州
18.
以下引文出自我国某朝代的法律条文:“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根据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此法律条文应当是下列哪一朝代的
A.南宋B.元朝
C.明朝D.唐朝
19.
《中国商帮:从大历史看中国商人宿命》一文指出:整个明朝,绝大多数时候,海商是以非法的角色活跃在海外贸易中的。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走私商人,甚至以武装的方式走私,最嚣张时公然对抗政府。导致明朝海商这种命运的的主要因素是:
A.海商崇尚武力
B.走私带来的暴利的吸引
C.明朝长期推行“海禁”政策
D.西方殖民者的扶持
20.
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
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
B.外贸政策调整与清朝政局变化密切相关
C.清朝解除“海禁”,但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
21.
维基百科全书中指出:元明清时期,除了中国外,李氏朝鲜和日本的德川幕府也曾执行海禁政策,规定除了官方指定国籍的商人外,一律禁止别国商人到本国贸易。这反映了“海禁”政策(    )
A.十四世纪前后全世界都实行
B.贯彻于中、朝、日三国的统治始终
C.实质是政府垄断贸易的政策
D.是朝贡贸易体制的法制化
22.
《周礼·天官》记载:“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同货贿”这表明当时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扶植小农经济
C.工商业占主导地位D.农工商业均受重视

3.选择题(共1题)

23.parrot, the, don't, to, listen (.) (连词成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