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33题)
1.
《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代田法已经出现 |
B.耕地面积增加 |
C.水利灌溉发达 |
D.注重精耕细作 |
2.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家庭人口 | 项目 | 数量(单位:钱) | |
5人 | 收入 | 粮食 | 8500 |
支出 | 赋役 | 2989 | |
日常开支 | 7950 |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
C.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
D.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
3.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
4.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说:“辟土殖谷为农。”中原人又因此被称为“粒食之民”。这种现象说明
A.农业耕作以人力为主要的动力 |
B.古代中国农业即种植业 |
C.农民主要是开荒种植谷物的人 |
D.粮食种植在农业中有特殊地位 |
5.
宋代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的地位也有了些变化,不再世代依附于某地主,隶属关系相对松弛。宋代社会关系的这变化
A.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
B.影响坊市制度的崩溃 |
C.使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
D.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
6.
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尽管冀鲁豫三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冀鲁豫三省”的这一状况
A.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 |
B.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 |
C.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 |
D.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
7.
明清时期,开始使用生铁淋口技术制作农具,但只应用于制作少量锄、锹等小农具;《农政全书》中的农具图抄自王祯的《农书》,有些大型高效农具在生产中比较罕见。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 |
B.高产农作物引进影响了农具革新 |
C.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变化 |
D.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降低 |
8.
表:概述了唐代相关制度。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唐代如表
制度 | 概述 |
均田制 | 计口授田,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 |
租庸调制 | 项目分明,有田则纳粮,有身则服役(纳绢代役为庸),有家则征调(丝麻) |
帐籍制 | 每岁一造(人口)帐,三岁一造(户口)籍,户口异动,田亩还授,一一在册 |
A.固化社会分工,限制阶层流动 |
B.税则明确,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
C.政策简单划一,忽视地方差异 |
D.为民制产,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 |
9.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
10.
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B.统治者“无为而治” |
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
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
11.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营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 |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
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 |
12.
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 |
B.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 |
C.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
D.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
13.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了魏国李悝的一段话:“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居邑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李悝主张
A.恢复西周的土地国有制度 |
B.抑制新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 |
C.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
D.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
16.
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
A.表明只有精耕细作才能发财致富 | B.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结果 |
C.自然经济占主导 | D.是由农民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决定 |
17.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达到缴税年龄)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年老不再缴税或死亡)则还田。”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A.井田制 |
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
C.均田制 |
D.土地兼并 |
18.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B.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C.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19.
汉唐时期,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
A.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 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21.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大量自耕农出现 |
B.土地兼并加剧 |
C.有效保护非耕地 |
D.小农经济产生 |
22.
明清时期,新增加的耕地中,有不少是“瘠岗沙冈”“陡绝之地”的“边际之地”。《农政全书》中曾记载道:“山薯,有人在海外得此种,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今番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大早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出
A.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在农业中占据主导 |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
C.有助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人口的增长 |
D.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低下 |
23.
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
24.
宋代“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这表明
A.土地制度变革影响人口流动 |
B.人口快速增长影响赋税收入 |
C.宋代小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
D.放任土地兼并影响政府收入 |
26.
东汉班固著《汉书》,其中《沟洫志》记载: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的由来与过程;……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等。这一记载
A. 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
B. 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
C. 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
D. 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
A. 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
B. 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
C. 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
D. 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
27.
据《国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种现象给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
A. 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
B. 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
C.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D. 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
A. 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
B. 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
C.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D. 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
28.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
B.有田者无力可耕 |
C.小农户个体经营 |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
29.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千耦其耘
B. 男耕女织
C. 精耕细作
D. 自给自足
A. 千耦其耘
B. 男耕女织
C. 精耕细作
D. 自给自足
30.
“深淘滩,低作堰”是战国时代某一著名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这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的景象。这项水利工程是
A. 京杭大运河
B. 灵渠
C. 都江堰
D. 井渠
A. 京杭大运河
B. 灵渠
C. 都江堰
D. 井渠
31.
南宋士大夫叶适说“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该言论反映了
A.从汉代到唐代一直实行均田制 | B.政府在土地配置中的职能已经转化 |
C.宋代土地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 D.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土地买卖 |
32.
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33.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 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A. 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 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2.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