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世宗世录》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分析这种经济形态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古代政治制度。
(2)指出古代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的内在关系,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材料三体现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如何评价这种思想?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世宗世录》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分析这种经济形态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古代政治制度。
(2)指出古代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的内在关系,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材料三体现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如何评价这种思想?
2.单选题- (共18题)
2.
明朝中叶以后,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占居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4.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扰车)、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她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取代手摇一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棉花种植面积已遍及南方 |
5.
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艺的自由身份的工匠。可见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
A.工艺水平不高 |
B.效率极其低下 |
C.产品与市场无关 |
D.不计劳动力成本 |
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
A.西汉 |
B.唐朝 |
C.元朝 |
D.明清时期 |
7.
下列各项符合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情况的是
①商代已经有了织机
②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④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置织造局
①商代已经有了织机
②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④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置织造局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8.
英国学者简·迪维斯在其所著《欧洲瓷器史》中写道:“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有时欧洲主顾订购的器皿带有盾形纹徽。”这说明中国瓷器
A.吸收了欧洲瓷器的风格 |
B.生产和经营非常灵活 |
C.在欧洲市场上非常畅销 |
D.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和文化 |
9.
“宋代瓷器是中国陶瓷业大放异彩的时代”,其中“胎质坚细,釉薄,色白滋润,所烧多碗、盘等,常用铜或金、银镶口装饰,多印花、刻花和划花”的瓷器应产自
A.河北定窑 |
B.河南汝窑 |
C.浙江哥窑 |
D.河南钧窑 |
10.
古代史上,西方各国对中国的认识是支离破碎的,缺乏完整全面的认识,往往以对中国某一具体事务的了解为基础,形成对中国的称谓。汉代时期西方对中国的称谓最有可能的是
A.“船国” |
B.“丝国” |
C.“瓷国” |
D.“天国” |
12.
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种精美的秘色瓷,才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而非五代。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①民间传说
②考古挖掘
③史书记载
④文学侧面反映
①民间传说
②考古挖掘
③史书记载
④文学侧面反映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14.
《太平御览》载:杨(贵)妃宠爱特甚。宫中主贵妃刺绣者七百人,杨益及诸戚里每岁进衣服,布之于庭,光夺人目。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宫中刺绣属于官营手工业
②扬州和益州丝织业发达
③唐代的丝织业代表古代最高水平
④唐代贵族生活攀比之风盛行
①宫中刺绣属于官营手工业
②扬州和益州丝织业发达
③唐代的丝织业代表古代最高水平
④唐代贵族生活攀比之风盛行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6.
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
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
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
18.
安徽省六安战国墓发掘出一把精美的宝剑。据统计,北墓葬外藏室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漆器、陶器等文物120件。下列物品肯定不会在墓中出现的有
①青花瓷 ②棉布衣服 ③青铜器 ④纸币“交子”
①青花瓷 ②棉布衣服 ③青铜器 ④纸币“交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9.
“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
B.朝贡贸易 |
C.盐铁专卖 |
D.市坊制度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