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31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城镇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江西景德镇以陶瓷业著称,广东佛山镇以铁器制造业闻名。……商人及商业是城市生活最为活跃的部分。商人以乡缘为联接纽带,形成商帮,从事全国性的商业活动。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它把人类推入“蒸汽时代”。有人说“蒸汽机是近代城市工业之母”,而马克思则视蒸汽机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以下两图反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风貌。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中叶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分析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对伦敦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2.简答题(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知《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请完成: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3.单选题(共20题)

3.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人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普通的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得益于荷兰人的功劳。(《欧洲文化史》)与这段材料历史背景无关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殖民扩张和掠夺
D.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4.
宋代经济的发展被不少西方史家称为“商业革命”。下列各项中,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B.江南市镇的广泛兴起
C.都市中始现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D.“市”分散于宅屋之间
5.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了唐朝时
①“市”有时间限制
②夜市的繁荣
③对“市”有一定的管理限制
④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6.
有学者认为“三千年前中国最好的名片是青铜器,两千年前是丝绸,一千年前是瓷器。”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夏朝青铜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后母戊鼎代表了当时的高超工艺成就
B. 冶铁技术的出现不晚于春秋时期
C. 唐代丝织技术先进,私营手工业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
D. 宋代白瓷开始出现,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
下图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B.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C. 铁犁牛耕的出现
D.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8.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小农经济
①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10.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勤劳主要是
①缴纳租税的需要
②商品交换的需要
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11.
某摄制组拍摄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剧中人物身着棉衣,此部电视剧反映的史实最早出现于( )
A. 汉朝     B. 隋唐时期 C. 秦朝 D. 明朝后期
12.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 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 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 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13.
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言语中。”(唐·杜牧)   B.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
C. “苏湖熟,天下足。”(宋·谚语) D. “无徽不成镇。”(明清·谚语)
14.
史学界认为:资本主义在西方逐步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世界各地由相互隔绝过渡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历史。然而中国在这个时候却渐渐的游离于这个整体之外,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 中国航海业地位一落千丈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掌握主动权
C. 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趋势
D. 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15.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16.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7.
清朝长期实行禁海政策,其原因在于统治者认为()
A.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
C.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D.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18.
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 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 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 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19.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持久的政府支持
B.中国人缺乏更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制度与经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20.
16世纪后半期,加勒比海地区生产蔗糖,需要大量人力从事收割、榨汁,将其加工成浓缩糖蜜后,运至欧洲贩卖。因当地劳动力不足,来自欧洲的业主为提升生产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使用机器开展大生产
B. 从非洲引进黑人奴隶
C. 自北美聘雇印第安人
D. 自欧洲招募契约劳工
21.
1600年英国人出版《磁学》一书,1820年丹麦奥斯特发现电和磁的关系,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1837年第一台电报机研制成功,1854年伦敦和巴黎实现电报通信,1857~1858年第一条跨越大西洋的电报电缆铺设成功。上述史实说明
A. 工业化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应用
B. 实用技术主导了工业化进程
C. 欧洲一体化有深厚的物质基础
D. 科技运用于生产的速度加快
22.
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A.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
B.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
C.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
D.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欧洲

4.选择题(共1题)

23.

《英雄交响曲》是德国伟大作曲家贝多芬为拿破仑而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