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广东南海人陈启沅在家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这是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第一家缫丝厂。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华商创办的机器缫丝厂逐渐多了起来。
材料二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1912~1919年,中国新建工矿企业470多家,资本近1亿元,再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共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民国以前40多年的总和。
材料三 一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面粉工业迅速复兴,从1921年起就开始抵制中国面粉的输入。1922年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面粉与小麦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外资在华面粉工厂也开始扩展,使中国的面粉工业很快遇到了萧条的厄运。
(1)材料一中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时,我国已存在哪些类型的近代工业?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重要启示?
材料一 1872年,广东南海人陈启沅在家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这是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第一家缫丝厂。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华商创办的机器缫丝厂逐渐多了起来。
材料二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1912~1919年,中国新建工矿企业470多家,资本近1亿元,再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共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民国以前40多年的总和。
材料三 一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面粉工业迅速复兴,从1921年起就开始抵制中国面粉的输入。1922年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面粉与小麦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外资在华面粉工厂也开始扩展,使中国的面粉工业很快遇到了萧条的厄运。
(1)材料一中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时,我国已存在哪些类型的近代工业?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重要启示?
2.
历史地图中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阅读材料,提取图片中两个历史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促使图中变化出现的原因。


(1)阅读材料,提取图片中两个历史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促使图中变化出现的原因。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 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 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 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 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 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 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 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 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0题)
4.
1947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
A.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 |
B.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 |
C.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 |
D.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
5.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都是
A.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
B.属于资本主义工业 |
C.实业救国的具体实践 |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7.
民国时期不仅是我国现代广告业的肇始期,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广告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以下是民国时期的工商业广告,从中了解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民国时期我国民族工商业曾迅速发展
②广告内容包含商业、商品等信息,以轻工业为主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学习外商经营方式
④欧美各国的商品倾销一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严重阻碍

①民国时期我国民族工商业曾迅速发展
②广告内容包含商业、商品等信息,以轻工业为主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学习外商经营方式
④欧美各国的商品倾销一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严重阻碍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9.
1940年10月,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义”,具体地说,它就是在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在中国东北由伪满洲国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在华北着重开发矿业、盐业,在华中则容许存在一些轻工业,日本“适地适产主义”意在
A.摧毁沦陷区的中国民族工业 |
B.从经济上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
C.采取“军事管理”的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
D.将沦陷区的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 |
10.
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
B.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
C.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
D.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
11.
阅读1913-1919年各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
总值 | 指数 | 总值 | 指数 | 总值 | 指数 | |
1913 | 96910944 | 100 | 28302403 | 100 | 5299517 | 100 |
1914 | 105207580 | 108.5 | 16696945 | 58.9 | 4951471 | 93.4 |
1917 | 51989135 | 53.6 | —— | —— | 2309160 | 43.6 |
1918 | 49890293 | 51.5 | —— | —— | 1568858 | 29.6 |
1919 | 64292239 | 66.3 | 368 | 0.001 | 3375809 | 63.7 |
A.抵制洋货、使用国货的群众爱国运动 | B.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侵略中国 |
C.民族工业的自身竞争力增强 | D.中国政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 |
12.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不用”。这说明外国商品输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
A.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 |
B.加速了自然经济发展 |
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
D.导致了洋务运动失败 |
13.
1932年,著名实业家宋裴卿成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1935年4月,“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14.
李鸿章上奏朝廷称:“各口通商以来,中国沿江沿海之利尽为外国商轮侵占,故设法召集华股,特创此局以与洋商争衡,庶逐渐收回权利。”由此可知,李鸿章创办“此局”的目的是
A.解决民用企业困难 |
B.逐步收回国家利权 |
C.筹集军事工业资金 |
D.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15.
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 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 十月革命的推动
C. 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 五四运动的影响
时 间 | 1842—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 | 1895—1912年 (辛亥革命前) |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 |
产业工人 | 约10万人 | 约60万人 | 约200万人 |
A. 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 十月革命的推动
C. 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 五四运动的影响
16.
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说:“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其中“违反时代潮流”是指( )
A.引进西方机械 |
B.优先发展重工业 |
C.维护封建政治制度 |
D.诱导私营企业产生 |
17.
下表列举的是张裕酿酒公司在1892~1941年的一些重要事件。下列相关认识正确的是
1892年 | 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 |
1912年 | 孙中山先生到张裕酿酒公司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
1941年 | 张裕酿酒公司被日军强行接管 |
A.甲午战争后,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而成立 |
B.民国初年,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C.抗战时期,被日本帝国主义吞并 |
D.近代史上,始终受到清政府的压制 |
18.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从1917年开始迅速发展,这一年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盈利,1917—1921年共获利560多万两。但是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下坡路。以上材料说明
A.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B.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
C.纺织业是民族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
D.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影响重大 |
19.
1880年英国人傅兰雅曾说及他的在华观感:“今在十八省中所有新法新事已见流通,且显沛然莫御之势。要之,西国所有有益中国之学,中国必欲得之,盖华人已有饮泉思渴之心焉。”同时,他又指出:中国人“明知学术一道,不在一国一邦,故虽视西人为夷狄之邦,亦乐学其有益于中国之事;惟必依中国之法以学,否则弃而不取”。材料所述现象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
A.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
B.促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
C.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 |
D.促使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
21.
“‘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
C.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
22.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
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23.
江苏镇江的恒顺香醋驰名世界,恒顺集团的前身是1840年成立的恒顺糟坊。据史料记载,从1893年到1911年,恒顺糟坊最兴旺的时期年产百花酒约210吨,醋110吨,酱220吨。这一时期,恒顺糟坊发展兴旺的原因包括
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②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大力推动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
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②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大力推动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