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引发了一场生产工具和动力机制的革命……19世纪70年代前的英国,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却掌握了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1)据材料有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引发了一场生产工具和动力机制的革命……19世纪70年代前的英国,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却掌握了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曾慧琴《“世界工厂”的内涵变迁和生命周期论》
材料二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年代 | 1520 | 1600 | 1670 | 1700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5.25 | 8.25 | 13.5 | 17.0 | 21.0 | 27.5 | 51.0 |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请回答:(1)据材料有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概括指出1957年1993年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概括指出1957年1993年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2.单选题- (共20题)
3.
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这种场景最早可能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
B.辛亥革命以后 |
C.日本侵华期间 |
D.新中国成立后 |
4.
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A.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
C.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
5.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人员较少,效率低下 |
B.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
D.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
6.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 |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
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
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普遍确立 |
7.
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桅杆的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明朝
A.鼓励民间贸易 |
B.禁绝朝贡贸易 |
C.实行海禁政策 |
D.造船技术落后 |
8.
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 小农经济
B. 自给自足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
A. 小农经济
B. 自给自足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
9.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
10.
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恩格斯认为它“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这一论断主要基于当时的航海活动( )
A.使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 | B.揭开欧洲商品倾销的序幕 |
C.导致欧洲严重的阶级对立 | D.引起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动 |
11.
新航路的开辟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增长
B.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开始疯狂的海外殖民掠夺
C.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D.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增长
B.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开始疯狂的海外殖民掠夺
C.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D.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12.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任用柯尔柏作为财政总监,先后两次大提关税,几乎排斥了英荷等国毛纺织品的进口,极力招徕外国的能工巧匠来法国定居开业。其做法
A. 与工业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B. 直接引发了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
C. 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 使法国成为西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A. 与工业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B. 直接引发了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
C. 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 使法国成为西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13.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A. 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荷兰夺取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为纽约
A. 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荷兰夺取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为纽约
14.
有学者认为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 乱……”下列各项,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创办洋务工业 |
B.推行清末新政 |
C.提倡民主科学 |
D.尝试西方政制 |
15.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
16.
19世纪上半期,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航运业、船舶修造业和以丝茶为主的出口商品的加工业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投资则主要集中于铁路修筑、煤铁矿开采及棉纺织生产等行业。这种变化表明( )
A. 西方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B. 借贷成为列强资本输出新方式
C. 列强侵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D. 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A. 西方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B. 借贷成为列强资本输出新方式
C. 列强侵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D. 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17.
1932年,著名实业家宋裴卿成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1935年4月,“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18.
下图为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


A.“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农业总产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
B.“三大改造”期间的工业总产值始终不及农业总产值 |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总产值进一步下降 |
D.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 |
19.
自从实行农业合作化以后,每当党提出调整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生产关系时,总有农民自发地搞“包产到户”的情况出现,虽然屡次禁止,但一有机会又重新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农民要求实行土地私有制 |
B.农业合作化遭到农民的普遍抵制 |
C.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
D.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失败 |
20.
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接连发表多篇署名文章,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新思路”是指
A.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
B.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
C.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
D.发展市场经济 |
22.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A.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B.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A.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B.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3.选择题- (共2题)
23.Tomorrow I am going to play sports. (把主语换成we)
Tomorrow {#blank#}1{#/blank#} {#blank#}2{#/blank#} {#blank#}3{#/blank#} {#blank#}4{#/blank#} play sports.
Tomorrow {#blank#}1{#/blank#} {#blank#}2{#/blank#} {#blank#}3{#/blank#} {#blank#}4{#/blank#} play sports.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