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年蔓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农业受到进一步打击。如果以1967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0的话,1928年这一指数为64.8,1932年只有29.5,其中谷物和牲畜的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63%和56%。农场主的现金收入也从1929年的113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47.5亿美元,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8亿美元,分别下降了58%和67%。到1930年负债农场达252万个,占农场总数的38.5%。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农业方面缓解危机的措施及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在农业建设中应吸取哪些经验。
材料一 1929—1933年蔓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农业受到进一步打击。如果以1967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0的话,1928年这一指数为64.8,1932年只有29.5,其中谷物和牲畜的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63%和56%。农场主的现金收入也从1929年的113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47.5亿美元,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8亿美元,分别下降了58%和67%。到1930年负债农场达252万个,占农场总数的38.5%。
——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
材料二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农业方面缓解危机的措施及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在农业建设中应吸取哪些经验。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田。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三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
材料四 美学石油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垄断企业,它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查晰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2)据材料二,可以判定明朝末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当时有何特征?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发生在哪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使用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田。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三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
材料四 美学石油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垄断企业,它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查晰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2)据材料二,可以判定明朝末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当时有何特征?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发生在哪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使用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
3.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别写出上图中的三个国际组织的名称(不能用英文缩写)。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 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从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债权的启示》
材料三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如下图)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1)自1500年起,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指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2)依据材料二概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别写出上图中的三个国际组织的名称(不能用英文缩写)。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材料一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2.单选题- (共28题)
6.
《颜氏家训》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
B.家庭成员众多,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
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
D.农民生存要求极低 |
7.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
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
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
④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
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
④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9.
某国际组织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它实际上只是美国战略构想的一个前奏,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大洲建立自由贸易区。该国际组织是
A.上海合作组织 |
B.世界贸易组织 |
C.亚太经合组织 |
D.北美自由贸易区 |
10.
邓小平晚年曾遗憾地说,“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以下对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表述正确的是
①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新发展
③是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④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①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新发展
③是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④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11.
1955年,***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写道:“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把小社合并为大社。”这表明,我国正在推进
A.农业合作化 |
B.人民公社化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2.
对于物质生活的变迁,老百姓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这一民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
B.中共“三大” |
C.中共“二大” |
D.中共“十四大” |
13.
二战后,法国政府以“改革”为基调,通过实现关键部门的“国有化”和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化”,使国民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增长性恢复。这些措施
A.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 |
B.导致了混合经济的形成 |
C.适应了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
D.发挥了指令性计划的优势 |
14.
2010年5月之后,与美元指数大幅上扬成反差的是全球股市大幅下挫。有专家认为,美元反弹或令金融市场出现新的风险,美元的贬值与反弹,将导致从黄金到原油一系列大宗商品市场出现连锁反应,引发金融市场的调整。而在历史上最早形成“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的局面是在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B.联合国成立后 |
C.《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署后 |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 |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罕见的持续性高速增长,经济增幅明显,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这种经济现象被人们称为“新经济”。“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动力是
A.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
B.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
C.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发展 |
D.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开始兴起 |
17.
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如赫鲁晓夫改革时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苏共领导人的这些改革
A.彻底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
B.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
C.都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 |
D.试图改变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
18.
下表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农民称谓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朝代 | 夏、商、西周 | 秦汉 | 魏晋 | 宋元 |
称谓 | 臣、人、众、野人 | 夫、仆 | 田客、部曲 | 佃客、庄客、农户 |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
C.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
20.
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做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已婚的117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该材料说明
A.社会习俗的变化具有渐进性 |
B.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
C.民众思想观念没有任何改变 |
D.生活变迁的特征是土洋并存 |
21.
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礼乐制度崩坏 |
B.世袭制度解体 |
C.抑商政策弱化 |
D.井田制度松动 |
23.
元朝时期将工匠編入专门的“匠籍”,称作“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这一改革
A.反映出君主集权统治的弱化 |
B.表明政府不再倚重官营手工业 |
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
D.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
25.
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道:“他们(农民)屠宰的牝(pìn,雌性)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头、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
B.政府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 |
C.农民反抗余粮收集制的行为 |
D.农民消极应对农业集体化运动 |
26.
1978年底柳传志从报刊文章中嗅出了“春天”的气息,1984年他用20万元开始创业,20年后联想收购了“蓝色巨人”美国I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2013年联想跃升为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个人电脑供应商。作为一个案例,材料最能说明
A.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
B.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
C.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
D.我国实现从低收入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 |
28.
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
A.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 |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 |
C.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 |
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 |
29.
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开始确立,18世纪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19世纪英国发展成“世界工厂”。这些史实说明
A.代议制确立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 |
B.君主立宪政体适应了英国发展需要 |
C.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英国霸权基础 |
D.英国迅速崛起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
30.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说:“在约1400〜1550年这150年间,……人类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大洋之滨,人类文明世界的范围突然间扩大了。”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艺复兴 |
B.工业革命 |
C.新航路开辟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
31.
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
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