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早期表现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经济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何时,推动其最终形成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什么措施阻碍了世界市场发展?
(3)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哪两大体系?其有何特点?
(4)20世纪90年代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政治因素是什么?有人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此,你如何理解?
(1)经济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何时,推动其最终形成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什么措施阻碍了世界市场发展?
(3)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哪两大体系?其有何特点?
(4)20世纪90年代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政治因素是什么?有人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此,你如何理解?
2.单选题- (共32题)
2.
“‘战时共产主义’对当时的苏俄、对后来的苏联以及对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作用不算大,危害却不小。”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使苏维埃政权集中力量战胜了敌人 |
B.适应了当时战争条件的需要 |
C.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引发了危机 |
D.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落后 |
3.
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当时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主要为了
A.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
B.确立国际经济交流准则 |
C.推动工业革命向世界扩张 |
D.保护本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
4.
列宁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下列内容不属于“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的是
A.收取固定的粮食税 |
B.将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经营 |
C.允许商业贸易 |
D.实行余粮收集制 |
5.
1918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观点
A.认为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B.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做出说明 |
C.总结了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 |
D.认为应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
6.
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变革 |
C.战争频率增加与规模不断扩大 |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推广 |
7.
19世纪晚期,中产阶级的社会不再希望妇女外出工作,相反鼓励妇女献身于传统的事业,如养育子女、管理家庭,以及保留传统家庭的价值观。由此可知
A.工业革命对家庭的影响不大 |
B.中产阶级家庭妇女的地位很低 |
C.工业革命使家庭发生了分化 |
D.无产阶级家庭妇女的地位很高 |
8.
1957年,人类学家费孝通重访当年他在江苏曾从事过田野考查的村庄,看到农村的丝绸工业已经凋零。市场体系的瓦解,同当时新的农村政策结合在一起,使得每家农户的实际收入下降了。这种现象
A.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结果 |
B.肯定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
C.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国家政策的不足 |
D.说明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
9.
有学者指出,经济危机是“市场赶不上生产的脚步”的结果,其爆发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一直陷入危机之中,好像“一年四季的自然更迭”。其意在说明
A.生产发展迅速抑制了市场扩张 |
B.经济危机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
C.西方经济繁荣必然会导致危机 |
D.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其周期性 |
10.
1933年10月,罗斯福宣布购买黄金的计划。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
A.促使商品价格逐渐回落 |
B.克服了商品的供需矛盾 |
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 |
D.增加美国对外贸易优势 |
11.
1914年,荣宗敬兴奋地点燃了爆竹,庆祝自己在上海的第三家面粉厂成立。三年后,他已拥有10个工厂,一昼夜可生产面粉4.2万袋。这位面粉大王还同时经营纺织业,在衣、食两大民生产业中不断发展壮大,促成这一时期荣氏企业发展壮大的国际因素是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B.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
C.产品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
D.民族工商业发展前景光明 |
12.
瓦特的无数次失败使他处于负债累累、走投无路的境地。为了获取继续试验的经费,瓦特不得不去找一位想制造蒸汽机的老板借钱。老板说:“我借给你1200英镑,如果试验成功,我享受三分之二的专利权。”瓦特接受了这个苛刻的条件。这表明当时
A.发明与创造得到政府的支持与扶助 |
B.当时社会对新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 |
C.社会重视对专利技术与契约的保护 |
D.改良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
13.
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前夜”。以下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的进步 |
C.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记日受值” |
14.
1949年9月戴高乐在波尔多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一个协议。”这说明
A.法德在欧洲联合中发挥主导作用 |
B.戴高乐想与德国单独谈合作事宜 |
C.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基本前提 |
D.战后欧洲仍是邦联制的松散联合 |
15.
近代中国,外国工厂中的部分投资归住在通商口岸的中国股东所有。一份研究材料确定,有130个中国的大股东曾在1860至1900年期间向44家外国企业投资。这主要是由
A.通商口岸地区优势明显 |
B.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现实 |
C.中国近代化企业的缺失 |
D.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投资热 |
16.
由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组成的哈佛经济学会在1930年经济危机发生两个月之后断言:“萧条状态似乎不大可能存在;我们期望经济复苏在春季出现,并且在秋季进一步得以改善”“经济稳定在目前的状态而不下滑显然是可能的。”这一预测
A.基本符合当时美国的经济状况 |
B.具有鼓起群众乐观情绪的意味 |
C.说明罗斯福新政已经初具成效 |
D.有世界顶级大学参与而具权威性 |
17.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
18.
“除了赫伯特·胡佛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美国人曾听到过更热烈的赞颂或更尖刻的批评。”下列有关“热烈的赞颂”说法错误的是
A.胡佛作为一名采矿工程师享誉世界 |
B.在中国、缅甸、朝鲜、美国等处独立开矿,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
C.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在一战期间及战后给被战争蹂躏的欧洲提供了粮食 |
D.大萧条期间实行了典型的“自由放任”政策 |
19.
罗斯福提出了新“四大自由”,即言论、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前两项是旧四大自由的合并,在西方已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新“四大自由”的核心就是“免于匮乏”的权利。从此,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从这一观念出发,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实行的重大举措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
C.调整农业政策 |
D.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21.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这反映了
A.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不同 |
B.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于南方 |
C.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 |
D.近代中国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
22.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38年10月写成的《雾都孤儿》,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这一作品
A.说明现实主义文学风靡一时 |
B.展现了伦敦环境污染的严重 |
C.折射出英国社会环境的恶劣 |
D.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迷茫 |
23.
为应对国际挑战,欧盟主席巴罗佐就曾说过,“一个单独成员国力量再强,也比不上27国的合力”,联盟在越过江河时,“必须集体游渡,落单则将溺水”。巴罗佐意在强调
A.任何欧洲国家无法发展 |
B.美苏对峙威胁欧洲的安全 |
C.区域集团化是发展趋势 |
D.推进欧盟一体化的重要性 |
25.
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
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
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 |
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
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 |
26.
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
27.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指的是( )
A.土地国有制度的最终确立 | B.井田制在历史上的完全消失 |
C.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D.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
28.
《七夕乞巧》诗云:“……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七孔针或九孔针为巧)与这一风俗密切相关的认识是
A.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 B.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
C.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 D.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30.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
31.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
32.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为安徽颍上人。他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也(促进),所以起本事(农事)”等。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 B. 商业兴旺带动农业发展
B.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D. 认识到物质的决定作用
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 B. 商业兴旺带动农业发展
B.提出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D. 认识到物质的决定作用
33.
“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
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
C.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单选题:(32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