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3242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陕西临潼下刘村
秦始皇陵西刑徒墓
秦始皇陵园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江西遂川
铁戟2件
铁剑1把
铁匕首1件
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
铁铤铜镞80件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

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实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农村制造业最先出现于英国并在那里发展得最成功,尤其在毛织品的纺织和编织方面。到了1700年,英国产业开始普遍倾向乡村化而不是城市化,并严重依赖于发放制度。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从1700年起就出现了下降趋势,并在18世纪继续减少。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普遍采用轮耕种植,传统农具得到改进,从而实现了一场令人欣喜的技术变革,为英格兰正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村发生的相似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9题)

3.
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户数
口数
成丁男女数
耕地总数
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
25户
105口
69口
617亩
54亩、8亩
 
A.精料细作农业发展
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D.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4.
明代,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反映出当时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
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D.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
5.
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6.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给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7.
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
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
8.
《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
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
9.
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
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
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
10.
某学者指出:到了宋朝“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这一变化说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调整
C.租佃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D.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
11.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
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
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