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中国丝绸之路新航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与宋代“海上丝路”在开通背景上的相似之处及在历史影响上的不同。
材料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中国丝绸之路新航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与宋代“海上丝路”在开通背景上的相似之处及在历史影响上的不同。
2.单选题- (共12题)
2.
《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代田法已经出现 |
B.耕地面积增加 |
C.水利灌溉发达 |
D.注重精耕细作 |
3.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4.
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见当时
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 |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
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
5.
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 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 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A.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 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 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6.
明朝海禁严厉,它把“朝贡”和“通商”合而为一,非入朝纳贡即不许互市,但往往是中国示人以厚,厚往薄来。对明代“朝贡贸易”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物产丰饶不需外国商品 |
B.通过经济活动达到政治目的 |
C.通过政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 |
D.天朝上国观念得到外国认同 |
7.
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舰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7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也相继开始。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兴未艾。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制度和文化的不同 |
B.参与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 |
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
D.领导者和航海家的目的不同 |
9.
鸦片战争后,“随着大量的洋纱进口,土纱业已经几乎停止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业,便转入织布”。“北方各处之人,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较市中所售价廉而坚”。这反映了
A.“纺”与“织”分离 | B.民间丝纺织业破产 |
C.“织”与“耕”分离 | D.战争破坏民族工业 |
10.
茅盾小说《春蚕》中写道:(一战爆发后)“老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层。”陈老爷“发”起来的原因是
A.“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
B.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
C.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11.
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里,在我国共有2600多万城镇人口被搞精简回乡或下乡,其中包括近2000万职工。其直接因素是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结果 |
B.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 |
C.“二五”计划建设的需要 |
D.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果 |
12.
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废除反映出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B.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 |
C.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定价 |
D.物质供应的日益丰富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