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 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中叶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7世纪初又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政府于广州等地先后设置市舶司或市舶务,以管理海外商人来宋贸易及宋朝商人出海等事务。市舶司自建立以来,初无一定成法,贪官污吏得以任情挟私,上下其手,一般商人则往往莫知适从。1080年,宋神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市舶法》,在船舶出海与回航的检视、国内外海商的经营活动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如对进口货物实行“禁榷”政策,即规定某些舶货由政府专买专卖,不许民间交易,“禁榷”物主要是统治者生活所需的奢侈品和民间畅销利厚的香药等。同时,对出口商品实行统制,大部分时期禁止铜钱、铜器、马匹、武器、书籍的出口。但是,市舶司对合法经营的海商的权益也有一定的保护之责。《市舶法》制定之后又不断加以补充修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航海条例》的历史影响,并分析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材料一 宋朝政府于广州等地先后设置市舶司或市舶务,以管理海外商人来宋贸易及宋朝商人出海等事务。市舶司自建立以来,初无一定成法,贪官污吏得以任情挟私,上下其手,一般商人则往往莫知适从。1080年,宋神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市舶法》,在船舶出海与回航的检视、国内外海商的经营活动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如对进口货物实行“禁榷”政策,即规定某些舶货由政府专买专卖,不许民间交易,“禁榷”物主要是统治者生活所需的奢侈品和民间畅销利厚的香药等。同时,对出口商品实行统制,大部分时期禁止铜钱、铜器、马匹、武器、书籍的出口。但是,市舶司对合法经营的海商的权益也有一定的保护之责。《市舶法》制定之后又不断加以补充修改。
——摘编自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克伦威尔时期英国海外扩张加剧,远洋商业利益成为政府追逐的目标。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自1651年12月1日起,不经英国政府允许,任何外国商船所载的任何货物或商品,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及其所属的领土。所有进口至英国领土的货物必须由英国的船舶运输…………此后,新的《航海条例》陆续出台,不过,其内容已经从对荷兰一国的敌对过渡到对殖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因此引起了殖民地民众的抗议与愤怒。19世纪后,《航海条例》逐渐阻碍了英国经济的发展。1854年,航海条例》寿终正寝。——摘编自李明倩《英国航海法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舶法》与英国《航海条例》在内容方面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其实施背景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航海条例》的历史影响,并分析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
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
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 (共21题)
4.
《史记》中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观点,南北朝时《齐民要术》中表达了“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若昧于田畴,则多匮乏”的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工商皆本观念强化 |
B.商品经济日渐成熟 |
C.以农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 |
D.做官成为多数农民的追求 |
5.
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现象说明
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 |
B.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
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
D.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 |
6.
有史学家认为:英国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这主要是因为《专利法》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制度前提 |
B.激发了社会创造的活力 |
C.推动了纺织生产的根本变革 |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
7.
狄更斯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这表明了工业革命
A.引发了社会的动荡 |
B.导致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反差 |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D.使民众与政府的矛盾不断加深 |
8.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比较适合种植经济作物 |
B.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 |
C.人们对于外国稻米的喜好 |
D.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
9.
据统计康乾盛世时期科举考试状元共53人,其地区分布如下
这反映了
地区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广东 | 山东 | 陕西 | 直隶 |
人数 | 31 | 14 | 3 | 1 | 1 | 1 | 1 | 1 |
这反映了
A.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 |
B.中原及南方经济明显衰退 |
C.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 |
D.政治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 |
10.
明清时期,流入日本的白银约2亿两,流入美洲的白银约4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流入的及经由欧洲和美国流入的各约2亿两。当时大量白银的流动
A.造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破产 |
B.有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 |
C.促成了亚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
D.冲击着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
11.
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数百年后,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习俗日益浓厚。这表明当时的江南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
B.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
C.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 |
D.朝廷藉此强化财富思想 |
12.
“1820年到186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他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其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增长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导致“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因素是
A.交通运输工具革新 |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C.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
D.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
13.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造成表中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圈地运动开展
②工厂制度确立
③电力设施应用
④交通工具变革
年代 | 1600 | 1670 | 1750 | 1801 | 1851 | 186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8.25 | 13.5 | 21.0 | 27.5 | 51.0 | 62.3 |
造成表中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圈地运动开展
②工厂制度确立
③电力设施应用
④交通工具变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4.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A.有利于国家贸易的自由化 |
B.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 |
C.促进世界市场协调的发展 |
D.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
15.
《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代田法已经出现 |
B.耕地面积增加 |
C.水利灌溉发达 |
D.注重精耕细作 |
16.
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
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C.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
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 |
17.
两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这种现象间接造成
A.土地兼并的缓解 |
B.商品经济繁荣 |
C.中央财政收入大增 |
D.自耕农的衰退 |
18.
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
C.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
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
19.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
B | 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 | 唐代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 |
C |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 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 |
D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 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冲击 |
A. A
B. B
C. C
D. D
20.
15至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首先意味着巨大的空间革命,同时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国际权力的中心从伊斯兰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这场“空间革命”的意义是
A.东西方贸易壁垒被打破 |
B.基督教对世界文化征服的成功 |
C.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加强 |
D.世界近代政治文明得以确立 |
21.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A.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22.
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的征服活动在当时(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殖民地产生的最明显结果是“失去整个……旧世界而未产生一个新世界”。这说明西方的征服活动
A. 无法为殖民地创造新生的契机
B. 给当地人民再度套上了枷锁
C. 瓦解了殖民地封建剥削关系
D. 造成殖民地社会人才断层
A. 无法为殖民地创造新生的契机
B. 给当地人民再度套上了枷锁
C. 瓦解了殖民地封建剥削关系
D. 造成殖民地社会人才断层
23.
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英国在东方进行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组织,见证了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下列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英国为控制国内外贸易建立的特权贸易公司 |
B.从事对殖民地的掠夺和不平等贸易 |
C.推动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
D.体现了“自由贸易”原则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