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20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0

1.单选题(共30题)

1.
钱颖一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导致它增长的基本因素也并不特殊……仍然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基于这一视角,下图中江苏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
2.
水利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下图中对关中平原经济发展和秦国国力增强起到促进作用的水利工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
史料记载:“黄金以镒(古代重量单位)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这种情况最可能出现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4.
“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
B.毛
C.麻
D.棉
5.
下列选项是对图8(北宋纸币铜板拓片)所示相关货币的解读,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该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该货币的使用仅限在对外贸易方面
C.该货币此后成为我国主要流通货币
D.该货币的出现说明抑商政策已改变
6.
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重商主义
D.“海禁”政策
7.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艰难而曲折,每前行一步都饱受束缚和痛苦。其主要原因是()
A.水陆交通不发达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市”、“坊”界限被打破D.统治者禁绝对外贸易
8.
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
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9.
《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来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出现于
A.西周
B.秦朝
C.南北朝
D.明朝
10.
雍正皇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这说明其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闭关锁国B.重农抑商C.盐铁官营D.工商皆本
11.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它确立于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12.
(题文)15~16世纪,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地区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达·伽马开创了人类环球航行的壮举
B.“商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C.大西洋贸易使奴隶制在美洲“复活”
D.物种交流巩固了地中海贸易中心地位
13.
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迅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B.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C.发电厂的广泛建立
D.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14.
1947年的上海,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这反映了当时
A.黄金无法购买实物
B.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
C.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D.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15.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企业。下列企业中属于这一类型的有
A.发昌机器厂
B.继昌隆缫丝厂
C.轮船招商局
D.保兴面粉厂
16.
有学者说:“1895年以后民营工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乃外人大量设厂所激起之经济民族主义使然。外人大量设厂之后,一面有民间提倡挽回利权,一面有清廷倡导于上。”该学者认为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有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实业救国思潮涌现
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
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工业轻、重比例失调
B.自然经济已不占主体地位
C.民族工业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已十分强大
18.
1912~1919年时值北洋军阀统治中国,这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是
A.开始产生
B.迅速发展
C.日益萎缩
D.陷入绝境
19.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其主要特点有下列的
A.以军事企业为主
B.采用机器生产
C.没有雇佣劳动力
D.自给自足
20.
下图所示的广告中有“真正国货”“请国民每年挽回四千五百余万之权利”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洋务运动兴起
B. 实业救国热潮
C.工人阶级诞生
D. 近代企业出现
21.
“陈启沅(源)……壬申岁(1872年)返粵,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容女工六七百人。”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民族工业兴起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清政府设置工厂
22.
下图是近代实业家张謇在筹建大生纱厂时发行的股票,该厂建立的有利时代背景是
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走向瓦解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C.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D.国民政府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23.
1912年至1914年,中华国货维持会举办的国货宣讲会达59次,“第一次听者只4人”。以后“听讲者大激增,数以千计”。这种宣传
A.促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B.推动了实业救国运动的发展
C.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为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提倡国货运动
24.
下图是某段时期内南洋烟草公司的经营状况。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A.一战期间各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
B.民国成立,推行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C.清政府灭亡,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一些障碍
D.抵制日货运动高涨,国货受到民众的推崇
25.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出现在
A.东南沿海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北地区
2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描述道:“设立厂房,置机两座……巨机上架横梁,下置轮盘,绕以皮条,联于通力轮轴,轴置铁条,各缀铁球,以通蒸釜。”这主要反映了
A.轮轴的开始使用
B.工厂制度在中国的出现
C.机器设备在中国的广泛使用
D.蒸汽机在中国的运用
27.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画中题诗:“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中的浮夸行为
B.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
C.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
D.农业合作化的丰硕成果
28.
下图是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35周年游行活动的一个画面。图中标语表明我国当时推行的经济改革举措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厂长负责制
D.农业合作化
29.
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改革开放的成效
30.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长到1984年的4.07亿吨。农业生产实现高速增长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推进
B.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
C.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乡镇自办企业的兴起

2.选择题(共1题)

3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