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7 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3198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冒险远航、殖民征讨和对殖民地的统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在移民队伍的组成上,商人、贵族、教士三位一体。在殖民地,由国王任命封建贵族充任各殖民地的总督和都督,执掌军事、民政和司法大权。在土地制度方面,所有占领的土地被宣布为王室所有,由国王分封给殖民者和教会。在工商业政策方面,奉行"重金主义"(重商主义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隶开采银矿,掠夺大量金银财富”。

——摘编自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二 从1813年印度被迫接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后,英国的棉纱、棉布等大量机器工业品涌入印度沉重打击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在孟加拉,号称“印度的曼彻斯特"的达卡城人口曾经到过15万人,到1840年前后,只剩下3万至4万人了。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这种演变过程在其他落后国家相续发生。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比,英国在殖民扩张方式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氨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
(3)简述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国的对外交往?
4.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单选题(共9题)

5.
在英国伟大的科学倡导者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著作中,有许多地方是借用远航探险作比喻。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为新的知识世界中的哥伦布。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岩(旧知识的象征),驶入大西洋,以寻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识。这说明,哥伦布等航海家对西方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激发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
B.激发了西方人科学探索的热情
C.促进西方人求新知于世界
D.促进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6.
下图是16世纪至18世纪荷兰城市人口增长曲线图。

依据示意图可知
A.荷兰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与其兴衰基本同步
B.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荷兰城市人口的增长
C.阿姆斯特丹成为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三次英荷战争导致荷兰城市人口大为减少
7.
如图是某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显示:欧洲在平面大地的西北部,非洲在南部,亚洲在东部。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欧洲、亚洲被黑海隔开,非洲、亚洲被红海隔开。人居世界的周围是世界洋,它能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由该图可知,绕过非洲也能到达东方,该地图
A.有可能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以前
B.是新航路开辟产生的成果之一
C.是地圆学说在世界盛行的体现
D.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
8.
不论是英国的《乌托邦》(1516年),还是意大利的《太阳城》(1623年),都描绘了未来的美好生活,而这些美好的理想生活在地理上要么是一个完全想象的乌有之地,要么就是一个遥远的未知岛屿。这体现了
A.地理大发现拓展了人们的眼界
B.人文主义由意大利扩展到英国
C.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
D.天主教神权促使人们逃离当下
9.
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
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10.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从《圣经》中找到依据,认为其在非洲起到的作用是拯救黑人,理由是非洲有用战俘作祭祀的习俗,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等于逃过一死,因此他们是奴隶贸易的受益者。这可以用来解释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
B.葡萄牙等国家的衰落
C.英国人为从事奴隶贸易找借口
D.西欧殖民扩张的步伐
11.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12.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实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B.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13.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向纵深领域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对海洋的挺进,大国崛起必须经略海洋已成共识。从历史上来看,早期殖民国家都是以海洋起家的,它们的早期海上殖民扩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早期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 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均衡发展
C.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