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并生。”至乾隆55年全国人口增至3.1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据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675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是1/3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并生。”至乾隆55年全国人口增至3.1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据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675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是1/3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你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何认识?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年 |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
1936年 |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
1944年 |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
1947年 | 关贸总协定签署 |
1949年 |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1956年 |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你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何认识?
3.
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潜在的内因。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历史学家陈旭麓曾经谈到过“它”,由于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故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地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材料二 1912——1919年,新建厂矿47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多年的投资总额。在夹缝中的民族资本工业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侵略而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现代史学家郭廷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历史学家陈旭麓曾经谈到过“它”,由于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故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地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材料二 1912——1919年,新建厂矿47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多年的投资总额。在夹缝中的民族资本工业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侵略而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现代史学家郭廷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8题)
4.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B.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
C.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衰落 |
D.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5.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
B.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
D.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
6.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
7.
西周《颂鼎》铭文记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据此判断,这里的“成周贾”,“新造贾”( )
A.体现了“工商食官”的特点 | B.促进了民间商业的发展 |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D.推动了土地买卖的发展 |
8.
《广阳杂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由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江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材料叙述的是
A.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
B.唐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 |
C.南宋江南地区的物资转输 |
D.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区域分工 |
9.
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
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
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
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
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
10.
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百姓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这主要反映了
A.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 |
B.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
C.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 |
D.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 |
11.
“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人们获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上述现象直接反映了
A.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
B.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
C.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 |
D.商品输出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 |
12.
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
A.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 |
B.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根本变革 |
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
D.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持续增长 |
13.
“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
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
C.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 |
D.确立自由市场制度 |
14.
19世纪末,美国纽约出现了金融实力雄厚的3家人寿保险公司和两家商业银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和纽约花旗银行)。它们各自控制着几十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形成了强大的金融垄断组织,并开始与工业资本融合,渗透到生产领域。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就这样诞生了。对这两大财团的形成,理解不正确的是
A.推动了企业改组、兼并,走向垄断 |
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C.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其提供条件 |
D.避免了生产中的无计划性和竞争 |
15.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千克,白银246000千克。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荷兰和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广阔 |
B.工场手工业发达 |
C.工业革命开始较早 |
D.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善 |
16.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据此表明,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17.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颁布《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商法,还以年利率6%的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办企业。这些举措( )
A.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
B.加重了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 |
C.阻止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清的斗争 |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8.
1840年后,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材料反映了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
D.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 |
19.
如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D. 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

A.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D. 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
20.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二者都
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 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
C.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 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