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著名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百年巨商》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
货币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表现。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表现。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
2.单选题- (共19题)
4.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A.是一把双刃剑 |
B.违背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
C.引发世界恐慌 |
D.是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 |
5.
1976—1980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额达889亿卢布,比1961—1965年增长4.5倍以上;进口额约为659亿卢布,比1961—1965年增长约5倍。1981年,机器及设备的出口占苏联整个出口的13.7%,进口占苏联整个进口的大约30%。这反映出
A.苏联体制改革效果较为明显 |
B.苏联机器及设备生产依赖西方 |
C.勃列日涅夫重视发展重工业 |
D.苏联的对外贸易长期存在逆差 |
6.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 |
B.男耕女织 |
C.精耕细作 |
D.土地国有 |
7.
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这一变化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
B.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
8.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实施“一五计划” |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C.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9.
2015年7月15日,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A.让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
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
C.让农民完全支配自己生产的粮食 |
D.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
10.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B.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
C.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衰落 |
D.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11.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来受人称赞的竞争自由已经日暮途穷……在每个国家里,一定部门的大工业家会联合成卡特尔,以便调节生产。与此相关的生产组织形式
A.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
B.推动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
C.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 |
D.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
12.
下表是各文明地区或国家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份额,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百分比,世界总量=100%)
国家 | 1750年 | 1860年 | 1900年 | 1913年 | 1928年 |
西方 | 18.2 | 53.7 | 77.4 | 81.6 | 84.2 |
中国 | 32.8 | 19.7 | 6.2 | 3.6 | 3.4 |
日本 | 3.8 | 2.6 | 2.4 | 2.7 | 3.3 |
(百分比,世界总量=100%)
A.英国工业产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
B.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市场依然广阔 |
C.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
D.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日本突飞猛迸 |
13.
20世纪70年代,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为走出困境,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对外援助经费 |
B.减少经济干预力度 |
C.扩大社会福利开支 |
D.收购国内私有企业 |
15.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时人评价“用力少而见功多,百姓便之”,在当时它是
A.用畜力作动力的耕作工具 |
B.用水力作动力的交通工具 |
C.用人力作动力的运输工具 |
D.用水力作动力的冶炼工具 |
16.
唐代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壁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由此可得知唐代
A.政府对商业进行有效管理 |
B.政府已经取消市坊的分界 |
C.交易已经打破时间的限制 |
D.扬州成为最大的商业城市 |
17.
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其旨在说明
A. 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
B. 中国经济总量居界前列
C. 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基础
D. 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新突破
A. 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
B. 中国经济总量居界前列
C. 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基础
D. 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新突破
18.
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A.为殖民扩张寻求理论支持 |
B.将宗教改革思想传到美洲 |
C.把人文主义传播到美洲大陆 |
D.用传播宗教取代殖民掠夺 |
19.
《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了一位欧洲航海家在探险活动中的新发现:“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A.迪亚士 |
B.哥伦布 |
C.达·伽马 |
D.麦哲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