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请回答:
(1)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2)造成材料二中“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的根源是什么?你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材料一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请回答:
(1)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2)造成材料二中“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的根源是什么?你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2.
中外近现代史,各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农业调整署、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简述这一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农业调整署、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简述这一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2.单选题- (共10题)
3.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B.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
4.
《人民日报》社论《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提出:“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就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与这一评论关系最密切的历史事件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
B.“一五”计划的完成 |
C.中共八大的召开 |
D.掀起“大跃进”运动 |
6.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 |
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
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
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 |
7.
唐朝时期,工商业虽称繁盛,但交易中钱绢兼行;长安城中东西二市一共占四坊之地,与全城百余坊相比,处于次要地位。这反映了唐朝
A.纺织业很发达 |
B.城市商业管理严格 |
C.货币使用混乱 |
D.商业地位依然不高 |
8.
15世纪,欧洲人狂热的追求货币并出现“寻金热”,这主要是。
A.世风日下,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 |
B.东西方贸易通畅,金银大量外流所致 |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需求 |
D.资产阶级国家激进派的经济措施所致 |
9.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
10.
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轻纺织业工厂数量变化表
上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时间 | 织布机(台数) | 纱厂(家) | 缫丝厂(家) | 新建面粉厂(家) |
1913年 | 2016 | 32 | 170 | 84家 |
1920年 | 4310 | 69 | 433 |
上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快速发展 |
B.受帝国主义压制手工业发展缓慢 |
C.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发展 |
D.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
11.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