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3105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项。……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菜篮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以前发工资最大面值是十元,1987年开始有了50元和100元。
——新华网《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
材料二 西北油漆厂工人强玲工资表(月工资,单位:元)
1974
1977
1979
1980
1981
1984
1985
29.5
46
61
66
68
72
247
 
——新华网《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工工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改革开放后职工工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单选题(共8题)

2.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3.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 )
A.分田到户的小岗村道路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D.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4.
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
A.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
C.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D.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
5.
197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次日,头版再刊《鼓励社员经营正当家庭副业》的文章,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两篇文章传达了怎样的政治导向()
A.农村政策即将进行重大调整B.工作重心将向经济建设转移
C.“姓社姓资”的争论将有定论D.家庭联产承包制将推向全国
6.
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A.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
B.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D.变革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7.
在改革的某个阶段,人们在理论上认识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开的,在保持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正是沿着这样的改革思路,我们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据此可知,这个阶段
A.农村承包制在城市改革中全面推行
B.中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一批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D.中国经济实现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8.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言:“土地出产之多少,主要不在于土地肥沃程度,而在于农民是否享有自由。”下列事件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余粮征集制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农业集体化运动
9.
1982年,浙江义乌宣布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并宣布“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一两年间,这个不通铁路、没有工厂、资源匮乏的小城,迅速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小商品专业市场。这反映出(   )
①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②基层干部群众的改革创新精神
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意向  
④义乌已成为全国贸易网络的核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