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7题)
1.
18世纪欧洲通过传教士、外交使节、贸易往来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但中欧之间的交流并不对称。欧洲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程度,西方人士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军事实力都进行了评估。这一现象表明
A.中欧之间的实力差距扩大 |
B.中欧之间交流不对称 |
C.西方为向中国扩张作准备 |
D.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严重 |
2.
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图篆》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这反映了当时该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
C.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
D.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
3.
汉代长安城西市东北部发掘到21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在市西边也发现了陶窑,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这说明汉代长安城
A.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 |
B.自然形成了民间手工业集市 |
C.西市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
D.市被政府严格限制交易时间 |
4.
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的大部分自耕农,对农业并不重视,他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反映出当地
A.传统生产模式的解体 |
B.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 |
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
D.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 |
5.
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宋初这一政策
A.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 |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
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 |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
6.
战国时期,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而同时代的孟子则认为劳心者对劳力者的统治是合理的现象。孟子的这一主张
A.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
B.背离了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 |
C.具有社会分工倾向 |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