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2)材料二中“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反映出什么现象?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农民的处境。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材料一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贷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税。贫富悬绝,乃至于斯。”——唐《陆宣公全集》卷二十二
材料三 我们再问: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中国是大陆型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个国家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个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1)据材料一,概括管子对农商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主要目的。(2)材料二中“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反映出什么现象?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农民的处境。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简要地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历史影响。
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英)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表(1860~1900年)年份 | 位次 |
1860年 |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 |
1870年 |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 |
1890年 |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 |
1900年 |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没有什么在表达工业时代的恶果时比这幅照片(《断掌工业》罗伯特·杜瓦斯诺摄于1956年)更令人震惊的了。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接的控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简要地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历史影响。
2.单选题- (共12题)
5.
下表是1913—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对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项目 | 1913年 | 1920年 | 1925年 | 1926年 |
总产值(按1926/1927年度价格计算)(亿卢布) | 102.51 | 14.10 | 77.39 | 110.83 |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100) | 100 | 13.8 | 75.5 | 108.1 |
对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初见成效 |
B.市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手段 |
C.苏联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 |
D.苏联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
6.
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有经济学家认为“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绕着美元转。”根据材料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理解正确的是
A.体系加强了国际货币合作 |
B.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形成 |
C.促进二战后经济恢复发展 |
D.促进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 |
8.
成书于清朝的《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引《苏州府志》中的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记载反映出苏州
A.劳动力很缺乏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商业经济发达 |
D.纺织业居全国前列 |
9.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既廉,民间之买卖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棉土布……不能出口”,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洋布开始畅销中国 |
B.鸦片战争促使洋布传入中国 |
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D.东南沿海商品经济逐渐萧条 |
10.
1937年8月,上海等地重要工厂在国民政府组织下开始迁往内地,共有448家民族资本内迁到大后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一举措的直接结果是
A.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
D.中国民族工业布局改变 |
11.
侯永禄是陕西合阳的一位普通农民,1958年8月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和雷文现去双王乡八里店看了植棉能手张秋香的棉花。棉株已有5尺高,每株已长出了十七八个棉桃。每亩4700株棉花,标牌上的指标却竟是亩产籽棉7600斤,真惊人!”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进行
A.农业合作化运动 |
B.“大跃进”运动 |
C.土地改革运动 |
D.文化大革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