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浠水县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1)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299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789年关税法》,对所有进口货物征收关税。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美国将关税税率提高了一倍,为20%左右。在1816年通过的新关税法中,将关税税率提高到35%左右,到1820年,美国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达到40%。南北战争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利益集团的共和党连续执政,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美国得以延续,并成为美国基本国策。进入20世纪,美国短暂降低过关税,但由于一战和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再度增加了整体关税。1930年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令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从38%上升至48%。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实施以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例如资源出口约束、进口产品配额、产品保护和补贴。同时,各种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开始使用,《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就是重要武器。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并通过《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增加“超级301”“特别301”条款。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还成为美国保护政策的矛头所向。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例如,针对中兴通讯的禁令试图以技术封锁打击中国5G产业的崛起。

——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材料三 我国自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2002年大幅调低了5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2005年降税涉及900多种商品,这是我国履行义务的最后一次大范围降税;此后的几次降税涉及商品范围有限,对关税总水平的影响均不大。2006年7月1日,我国降低了小轿车等42种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最终完成了汽车及其零部件的降税义务,我国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税率分别由“入世”前的70%—80%和18%—65%降至25%和10%。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阶段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加入WTO后调低关税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2.单选题(共11题)

3.
工业革命期间,欧洲居民的食物类支出的比例一直偏高,约占收入的一半左右,但呈下降趋势;其他支出,特别是衣着、居住、奢侈类支出比例则有所上升。这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
A.就业结构的变化
B.产业结构的变化
C.消费结构的变化
D.阶级结构的变化
4.
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牛耕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B.冶炼业以生产铁农具为主
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秦汉时期官营冶铁业发达
5.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这些变化说明宋代政府
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B.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
C.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6.
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7.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D.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8.
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这些科学理论
A.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B.引发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因内燃机的创制使用而产生的
D.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9.
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表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棉纱

6.94%
4.86%
印花布

14.25%
4.98%
 
上表中税率的变化导致了
A.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中国
B.清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C.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D.外国纺织品占领中国市场
10.
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企业特别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多实行官利制度。如招商局开办时从直隶练饷局借用官款制钱20万串,“名为官本,公家只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实属存款性质。”由此可见,官利制度
A.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B.有利于推动中国新式企业发展
C.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
D.与股份公司利益分配方式相同
11.
19世纪末清政府举借了三大笔外债(下表),此举导致
借款时间
债主
借款额(白银)
附带条件
1895
俄、法
9896.8万余两
1.同意以海关税款抵押
2.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
1896
英、德
9762.2万余两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1898
英、德
1.1277亿余两
1.以海关关税为担保
2.以内地税收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
3.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C.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D.清政府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
12.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A.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C.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D.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13.
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5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这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C.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