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295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冶铸、纺织、造船、陶瓷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宋政府修整了由内地到西北的道路,对京师到四川、京师到广州的道路也经常进行维修和改善.991年汴河决口,宋太宗亲自到决口处指挥修复,南宋也对修治运河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宋代商业流通活跃,与辽、夏、金等有合法的贸易称为“互市”,通过榷场进行,也有相当规模的走私贸易。宋代始终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宋代通过海上与外洋的贸易比唐代有明显的扩大,与宋代有海上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地区多达60个以上。
材料二: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大不列颠)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的特点以及促进英国形成当时这一对外贸易情形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影响角度指出宋朝海上贸易与英国海上贸易的不同。

2.单选题(共12题)

2.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

据图可知,该时期
A.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B.英国仍保持贸易优势地位
C.美德工业水平一直落后英国
D.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地增长
3.
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表(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年份国家
1570
1670
1780

232000
568000
450000

51000
260000
1000000
 
A.英国、葡萄牙
B.荷兰、葡萄牙
C.英国、荷兰
D.荷兰、英国
4.
1921年至1926年,苏俄(苏联)与外国资本共签订135个租让合同,所有承租人的投资额为4800万金卢布;租给私人和合作社的企业,到1922年底达3874个。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冲击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
D.推动了苏俄工业化的进程
5.
某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C.生产工序细化,官府掌控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6.
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示意图,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尤为著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水利枢纽沟通了江河湖海
B.水利状况决定了经济水平
C.水利兴修扩大了割据态势
D.区域水利推动了农业发展
7.
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示意图,该技术的使用
A.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
B.反映播种技术的进步
C.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
D.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8.
“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盐铁专卖
D.市坊制度
9.
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A.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10.
洋务期间,民间资金纷纷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官督商办企业。至甲午战争前夕,这类企业吸收了资本约1900万元,后因经营不善多被吞并、破产。这类企业
A.难以有效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B.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C.一定程度阻滞民资经济发展
D.推动实业救国思潮产生
11.
下表是《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该表说明近代中国( )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林渔牧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
2.6


37.4

58.3
1.7
1893
15.6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A. 出口贸易呈现下滑趋势    B. 经济结构变化比较缓慢
C. 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    D. 出口贸易总值相对稳定
12.
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并放宽其落户政策,统计为非农业人口,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从户籍上限制农民进城的旧规定。这反映出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管理适应改革进程的需要
C.城乡差距和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
D.农村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13.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