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城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主要功能开始嬗变。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和设立城市管理机构等,从制度上规范了城市的发展。通商口岸与国际市场接轨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大量商人聚集口岸城市,城市的集散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近代工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沿海沿江城市兴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改变了城市经济的结构,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职能。市场与城市的互动,促使经济重心和布局的调整,也促使市场网络和城市体系的重构。聚集在城市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会馆、同乡会和慈善组织等传统社团逐渐转换角色,更多地介入公共领域。由知识分子、实业家商人等组织的新式社团,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公共职能,社会力量开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推动力。
——摘编自张利民《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动力分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推动力。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发展的看法。
材料一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城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主要功能开始嬗变。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和设立城市管理机构等,从制度上规范了城市的发展。通商口岸与国际市场接轨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大量商人聚集口岸城市,城市的集散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近代工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沿海沿江城市兴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改变了城市经济的结构,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职能。市场与城市的互动,促使经济重心和布局的调整,也促使市场网络和城市体系的重构。聚集在城市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会馆、同乡会和慈善组织等传统社团逐渐转换角色,更多地介入公共领域。由知识分子、实业家商人等组织的新式社团,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公共职能,社会力量开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推动力。
——摘编自张利民《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动力分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推动力。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发展的看法。
2.单选题- (共27题)
2.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据此推断这一报道的时间应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B.抗日战争时期 |
C.十年对峙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3.
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三角贸易示意图。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贸易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导致了非洲人口的急剧下降 |
B.加快了美洲各地的开发速度 |
C.引发了全球人口的迁移热潮 |
D.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
4.
雍正时山西巡抚上奏:“子孙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者犹肯力农;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以故士风卑靡”。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加强弱化做官愿望 |
B.市民阶层壮大瓦解传统伦理 |
C.商帮规模扩大忽视道德教育 |
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 |
5.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 《汉书·杨恽传》 |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 《后汉书·逸民传》 |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 (东汉)王充《论衡》 |
A.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 |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
D.汉代铁犁牛耕技术推广 |
7.
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地区时代 | 陕西 | 河南 | 山西 | 河北 | 甘肃 | 四川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湖北 | 湖南 | 云南 |
汉代 | 18 | 19 | 4 | 5 | 1 | | 1 | 1 | 4 | 1 | | | 1 | 1 |
唐代 | 32 | 11 | 32 | 24 | 5 | 15 | 18 | 12 | 44 | 20 | 29 | 4 | 7 | 1 |
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8.
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可以说明
A.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 B.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C.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 | D.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 |
11.
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
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
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
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
12.
19世纪中期,英国环境日益恶化,但经济学界坚持认为各种自然要素是“天赐物”“无主物”。污染者无需承担社会责任,环境仅是一项工程问题而非社会政治问题。由此可知
A.经济利益集团促进了环境保护 |
B.政府自由放任环境的污染恶化 |
C.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
D.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不利于环保 |
13.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的“现代增长模式”是指
A.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 | B.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
C.依靠增加劳动力发展 | D.依靠殖民扩张发展 |
14.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讲道:“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出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
B.世界市场的形成 |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D.财富资源的猎取 |
15.
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
C.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
D.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
16.
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材料的表明
A.欧洲正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
B.当时亚洲国家普遍的富有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
D.“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高 |
17.
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在中国,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
①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
②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③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
④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①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
②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③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
④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8.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从根本上反映的是
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
B.晚清官员对创办近代工业的畏难情绪 |
C.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 |
D.人们对近代化的认识不同 |
19.
下表是1850-1940年间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
这反映出该地
时期 | 迁出 | 他乡种田 |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 出国从事工商业 |
1850~1879年 | 72 | 15 | 49 | 8 |
1880~1911年 | 156 | 0 | 118 | 38 |
1912~1940年 | 473 | 0 | 77 | 396 |
这反映出该地
A.人口辽徙流动频繁 |
B.民族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D.社会经济转型明显加快 |
20.
“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上海县妇女“向称朴素,纺织而外,亦助农作。自通商而后,土布滞销,乡妇不能得利,往往有因此改业者。”引文所述现象说明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洋务运动兴起 |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21.
“见物即购,尽量将金圆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间币值大贬致受损失” “米煤布匹等必需品,连迷信品锡箔、白钱、甚至棺材等也在抢购之列,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 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
C.物资供应紧张 |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
22.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由此可知1838~1852年间


A.英国商品输出尚未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局面 |
B.英国商品输出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
C.中国经济日益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
D.中国征内地税抵制了英国商品的对华倾销 |
24.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
B.“大跃进”的“浮夸风” |
C.“文革”的严重错误 |
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
25.
1998年国务院关于实行住房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与这一目标相关的是
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 |
B.住房商品化的完全实现 |
C.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矛盾的尖锐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
26.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概括地讲,是指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土地的经营权这“三权”分置并行。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的相关举措,属于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是
A.农业合作化 |
B.人民公社化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27.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两国的做法
A.有利于调节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
C.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 |
D.刺激了各国的出口贸易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