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做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2)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工业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做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的国民收入由1801年的232万英大幅增至1881年的105百万英,增长了约3.5倍。エ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在1770~1881年问大幅上升,由24%上升至37.6%,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31%上升至1881年的52.1%。——摘编自许兵《エ业革命与产业结构演变——基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
材料三 1851年英国女性人ロ为1070万人,其中参加エ作的妇女有283万人,大多集中在纺织业、服装业、帮佣。另外,采矿业、全属业、造纸、印刷、食品、水泥、制砖、玻璃等行业也雇佣了一部分女エ。——摘编自张云《从く南方与北方〉出发论英国エ业革命时期的女性》
材料四 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后,城市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原有的住房不能满足需要,城市住房十分拥挤。由于城市居住条件太差,导致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到处流行英国工业化初期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媒炭,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这使伦教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摘编自吴雪《回眸工业时代开端一一浅析工业革命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工业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
2.单选题- (共33题)
2.
有人这样描述18世纪时的英国城市伯明翰:“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子砍倒了古老的树木;在澳大利亚放牛的牧场上,回响着伯明翰的铃铛的声音;在东印度和西印度,人们用伯明翰的锄头照料甘蔗田。”这一记载最能说明
A.世界市场得到逐步扩展 |
B.伯明翰成为英国最发达的城市 |
C.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
D.英国是拥有殖民地最大的国家 |
3.
19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兼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上述现象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
D.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对者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这段话的正确含义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B.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
C.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消亡 |
D.资本主义生产无需民族基础 |
5.
下面是“1950年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指标占同期世界总量的比率”图。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货币学派经济思想的影响 |
B.战时经济转变为和平经济 |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达 |
D.“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 |
6.
普京在谈到苏联解体时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A.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
B.体制僵化使社会缺乏活力 |
C.严重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
D.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 |
8.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谕户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糜。尔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这说明
A.农民消费水平高于商人 |
B.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
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
D.工商皆本思想根深蒂固 |
9.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
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阶伍的壮大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特权贸易公司的出现 |
10.
汪应庚(1680一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这反映了当时
A.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 |
B.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
C.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
D.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
11.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战争筹款,将四川铸造的大批铜钱调出,使得川蜀地区铜钱奇缺。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这一现象
A.客观上推动了纸币“交子”的出现 |
B.促进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
C.导致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产生 |
D.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
12.
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
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
13.
鸦片战争后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这则材料反映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
B.中国本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 |
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质量下降 |
14.
下图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
B.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
C.外国资本主义垄断中国重工业部门 |
D.轻重工业地区分布不合理 |
15.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据此推断这一报道的时间应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B.抗日战争时期 |
C.十年对峙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6.
1956年,上海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第一个五年计划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C.全行业公私合营 |
D.大规模土地改革 |
17.
1984年之后,国营企业逐步改变了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有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一改革
A.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
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
C.形成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
D.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19.
秦始皇碣石刻石记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这一记载主要体现了
A.精耕细作的原始农业 |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C.独立发展的农业体系 |
D.集体劳作的耕作方式 |
20.
1895年7月19日,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结果是(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
C.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
D.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
21.
中唐以后,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形势下,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县一百八十五个,“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经济重心的南移 |
B.江南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
C.北方农业的衰落 |
D.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 |
22.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B.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
C.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
D.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
24.
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25.
“1750年到1850年英国在人口增加的同时,人口中心发生移动。总的流向是由东南部流向西北部,由农村转向城市。”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中心的转移 |
B.三角贸易的发展 |
C.殖民霸权的确立 |
D.工业革命的推动 |
26.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出
A.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 |
B.解决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 |
C.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
27.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28.
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化开始于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29.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2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3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654家,占全部工厂总数的44%.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企业增长迅速 |
B.四川人办实业风气盛行 |
C.欧洲加大对四川的投资 |
D.抗战爆发,大量工厂内迁 |
31.
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
B.列强忙于“一战” |
C.日本对华侵略的加深 |
D.外国资本的排挤 |
32.
下表反映中国1953—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1963—1965年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
时间 | 1953—1957年 | 1958—1962年 | 1963—1965年 |
增长率 | 14.6% | 0.6% | 15.7% |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 B.“一五”计划的完成 |
C.“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 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
33.
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
时间 | 粮食产量 | 人均口粮 | 人均分配收入 | 交售粮食 |
1976年 | 35000斤 | 230斤 | 32元 | — |
1979年 | 132300斤 | 800斤 | 200多元 | 30000斤 |
A.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D.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
34.
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