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整体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通过哪些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措施成为全球主人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死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通过哪些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措施成为全球主人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表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经济迅猛发展。

——摘自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 即将消失的图瓦卢——它是因“温室效应”等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第一个即将被海水完全淹没的太平洋岛国。
(1)依据材料一,概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3)在科技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浪潮的今天,图瓦卢真的会“消失”吗?为什么?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表
年份 | 内容 | 国别 | 发明人 |
1765 | 珍妮纺纱机 | 英国 | 哈格里夫斯(织工) |
1769 | 水力纺纱机 | 英国 | 阿克莱特(理发师) |
1779 | 骡机 | 英国 | 克隆普顿(纺纱工) |
1785 | 水力织布机 | 英国 | 卡特莱特(牧师) |
1785 | 蒸汽机 (改良) | 英国 | 瓦特(机修工) |
1807 | 汽船 | 美国 | 富尔顿(工程师) |
1814 | 蒸汽机车 | 英国 | 史蒂芬孙(矿工) |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经济迅猛发展。

——摘自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 即将消失的图瓦卢——它是因“温室效应”等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第一个即将被海水完全淹没的太平洋岛国。
(1)依据材料一,概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3)在科技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浪潮的今天,图瓦卢真的会“消失”吗?为什么?
2.简答题- (共1题)
3.单选题- (共28题)
4.
“在这些场合,政府的座右铭或格言应当是——无为而治……农业、工业和商业对政府所提出的要求,就像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提出的要求一样合情合理、毫不过分: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对该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并不能完全自动调节,达到供求平衡 |
B.主张“看得见的手”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
C.美国是较早奉行自由主义政策的国家 |
D.重商主义思想是其后实行的主要思想 |
5.
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1400年 | 1600年 | 1800年 |
印度 | 74 | 145 | 180 |
欧洲 | 52 | 89 | 146 |
非洲撒哈拉以南 | 60 | 104 | 92 |
拉丁美洲 | 36 | 10 | 19 |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
B.1400—1600年拉美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
C.16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
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
6.
“社会”这个词在17世纪前从未被用于涉及人类生活在其中的组织系统,18世纪后不具人格的社会关系逐渐取代了血缘的、亲属的社会关系。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启蒙运动的深入 |
B.工业革命的开展 |
C.宗教改革的影响 |
D.科学技术的进步 |
7.
《新全球史》作者本特利说:“正当中国船队在印度洋上进行探察之时,欧洲航海家也正准备进入大西洋和印度洋。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的是……他们的探险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是
A.政治和军事动机 |
B.经济和政治动机 |
C.经济和宗教动机 |
D.政治和宗教动机 |
8.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
A. 世界开始走向联合
B.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C. 美国霸权地位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A. 世界开始走向联合
B.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C. 美国霸权地位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9.
十八世纪初,为避免行会条规及相对较少的劳动力供给对生产造成局限这些障碍,鲁昂城的棉织商人德拉,采取了将原料送至附近农村纺织加工的策略。至1782年,鲁昂地区成为法国最大的外放制盛行区域。这表明
A.工业发展具有多种经营形式 |
B.工业发展推动法国农业转型 |
C.法国得以实现工业化大生产 |
D.外放制基于农村劳动力过剩 |
10.
“西班牙的物价在16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世纪初上涨四倍。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牙五十年,到17世纪中叶达到顶点。中国物价的上涨,比英法又慢一百年。”这一系列现象反映了( )
A. 殖民国家先后崛起的顺序 B. 物价水平决定了大国兴衰
C. 工业革命在全世界的传导 D. 白银在世界市场中的流动
A. 殖民国家先后崛起的顺序 B. 物价水平决定了大国兴衰
C. 工业革命在全世界的传导 D. 白银在世界市场中的流动
11.
“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A.人口迁移都是被迫的 |
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 |
C.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 |
D.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 |
12.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①欧洲一些城市出现证券市场
②西欧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地主地位下降
③中国农民开始种植玉米烟草
④ 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
①欧洲一些城市出现证券市场
②西欧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地主地位下降
③中国农民开始种植玉米烟草
④ 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④ |
13.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这一评价
A. 未揭示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灾难,是对西方殖民行为的开脱
B. 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C. 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 较为客观的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A. 未揭示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灾难,是对西方殖民行为的开脱
B. 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C. 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 较为客观的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14.
“美洲的殖民地为欧洲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初级产品,从而扩大了英国的土地基础。在十八世纪后期,美洲的土地还成为欧洲过剩人口的接收地”。其意为()
A.欧洲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换 |
B.促使英国于北美殖民区域的急剧扩大 |
C.美洲的殖民开拓了新市场促进新分工 |
D.北美取代西欧占据世界市场中心地位 |
15.
当时(1580年前),一艘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还有荷兰的亚麻布。(任学安《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材料不能反映出当时
A.葡萄牙海外贸易发达 | B.意英荷等国手工业较为发达 |
C.商业革命蓬勃开展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16.
17世纪以来,英国社会资本出现了转移,乡绅、市民等中间阶层逐渐兴起,贵族渐渐衰落,自由农有的转向工资劳动者阶层,甚至穷人也出现了分化。这种状况突出反映了当时英国
A. 价格革命影响深刻 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D. 资本原始积累加快
A. 价格革命影响深刻 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D. 资本原始积累加快
17.
一个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其生产力和经济发达水平息息相关。下图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书,以下判断正确的是(注:中国指长江三角洲地区)


A.①西班牙②荷兰③英国 | B.①荷兰②西班牙③英国 |
C.①英国②荷兰③西班牙 | D.①英国②西班牙③荷兰 |
18.
“西班牙海外事业的最后结果是进一步刺激西北欧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而在伊比利亚半岛,它仅仅提供了足够的财富,以阻挡早该实行的基本制度改革的压力。这就是帝国繁荣数十年后突然地、无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海外殖民活动使西班牙积累了大量财富 |
B.海外殖民活动是西班牙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
C.海外殖民活动延缓了西班牙的社会变革进程 |
D.海外殖民活动推动了英荷等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
20.
19世纪70年代,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
B.整体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 |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
21.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道,“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信网络得以形成。”这一材料旨在表明
A.电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世界市场形成 |
B.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范围非常广泛 |
C.电力技术的应用使人们之间联系更加方便 |
D.通信技术是电力应用的标志性成就 |
22.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十三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
B.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
C.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D.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 |
23.
有人评价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材料描述的经济现象是
A.手工工场 |
B.机器工厂 |
C.股份公司 |
D.垄断组织 |
24.
英国议会于1806年通过法令宣布绝对禁止非洲的奴隶贸易,美国于1807年通过了禁止贩奴的法令,法国早在1792年大革命时期就颁布废除奴隶贸易的法令。奴隶贸易被取消的主要原因是
A.阻碍了欧美社会的进步 |
B.违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原则 |
C.不利于殖民统治的稳定 |
D.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要求 |
25.
“传统的方法是一个技术工人生产一支完整的步枪,各部分自成一体”,“机器可以让无技术的工人生产能够适用于任何同一型号步枪的特定零件”。最初设计这种机器的是( )
A.英国的瓦特 | B.美国的马克沁 |
C.美国的惠特尼 | D.德国的西门子 |
26.
1789年,英国大约生产1000万吨煤,而法国仅生产70万吨煤。当时有位诗人已意识到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他写道:“英国是个完美的世界!它还拥有东印度群岛!修正你们的地图吧!新的城堡是秘鲁。”这反映出
A.工业革命对英国国家实力有促进作用 |
B.英国掠夺海外资源满足工业革命需求 |
C.该诗人不满法国海外殖民地减少 |
D.法国大革命减缓了其工业革命的进程 |
27.
欧洲某一时期,社会上不再希望妇女外出工作,相反鼓励妇女献身于传统的事业,如养育子女、管理家庭,以及保留传统家庭的价值观。这一时期形成这种家庭价值观的主要原因是
A.固守农耕社会的家庭模式 |
B.工业发展影响家庭观念 |
C.经济发展提升了妇女地位 |
D.女权运动冲击家庭结构 |
28.
下表是英国出口值(单位:百万镑)
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年份 | 纺织品 | 有机铁、废铁(包括机器) | 煤 |
1865—1870 | 54.2 | 26.3 | 5.4 |
1886—1888 | 59.5 | 35.3 | 10.4 |
1895—1897 | 55.9 | 37.9 | 15.8 |
1907—1909 | 87.6 | 76.5 | 40.3 |
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A.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 |
B.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
C.欧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 |
D.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 |
29.
“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民生活中必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千枝松:《工业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这段资料不能说明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 |
B.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
C.拉美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附庸 |
D.拉美经济转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
30.
1890年美国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规定:任何契约、以托拉斯形式或其它形式的联合、共谋,用来限制州际间或与外国之间的贸易或商业,是非法的。这一法规表明美国()
A.私人垄断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
B.政府在维护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C.托拉斯始终是依靠垄断价格获得暴利 |
D.是世界上最早干预经济的国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