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二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这说明城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材料一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二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这说明城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年 |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
1936年 |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
1944年 |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
1947年 | 关贸总协定签署 |
1949年 |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1956年 |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选择题- (共1题)
3.
(题文)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
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
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
3.单选题- (共16题)
4.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完全确立 |
D.经济活动取代了海外战争 |
9.
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A.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
B.规模大,分工极细 |
C.形成了雇用和被雇用的劳资关系 |
D.机器生产形成发展 |
10.
(题文)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由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以推知
A.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
B.清朝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
C.清朝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 |
D.政府放松了对外贸易的监管 |
11.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
12.
下表为美国在三个不同时间的城市数和城市人口比重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
A. 海外移民刺激了城市发展
B. 城市规模和人口比重成正比
C. 工业化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
时间 | 1790年 | 1820年 | 1870年 |
城市数(个) | 6 | 61 | 663 |
城市人口比重 | 3.35% | 7.2% | 25% |
A. 海外移民刺激了城市发展
B. 城市规模和人口比重成正比
C. 工业化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
13.
据记载,19世纪末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不再像18、19世纪那样以培养法官、律师和医生等为主,而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实验需要大量工科知识人才 |
B.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
C.社会上人文知识的人才储备过剩 |
D.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大学教育 |
14.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工厂也增多了”。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工厂制度的诞生 |
B.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
C.社会立法的改进 |
D.君主立宪制的最终确立 |
15.
“1487年,探险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因为这一年……大风连续将他的船队向南刮去……当风变小时,他们早已不知不觉绕过了海角。他在印度洋的莫塞尔贝登陆……”这材料中的“他”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18.
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
C.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选择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