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现代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影片梗概如下: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工厂的管理层疯狂压榨员工,查理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负责扭紧六角螺帽。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东西都遭了殃,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扭。尽管如此,工厂老板认为工人吃饭的时间过长,引进全新的吃饭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喂”工人吃完饭,省下大量时间用于工作。最终,查理失业了,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随后他无意中成为了示威运动的领导者,但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查理发现一不用担心饿死和操心生计的地方是监狱,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法使自己进入监狱。虽然查理自己无法保证温饱,他还是在街头搭救了一个偷面包的流浪女子,并获得了这个女子的爱情,两人相依为命一同度过这个“摩登时代”。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查理失业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什么?大批工人失业给当时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2)为解决失业问题,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措施?
(3)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影片中的诸多问题,推行福利政策。你如何评价“福利国家”制度?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工厂的管理层疯狂压榨员工,查理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负责扭紧六角螺帽。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东西都遭了殃,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扭。尽管如此,工厂老板认为工人吃饭的时间过长,引进全新的吃饭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喂”工人吃完饭,省下大量时间用于工作。最终,查理失业了,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随后他无意中成为了示威运动的领导者,但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查理发现一不用担心饿死和操心生计的地方是监狱,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法使自己进入监狱。虽然查理自己无法保证温饱,他还是在街头搭救了一个偷面包的流浪女子,并获得了这个女子的爱情,两人相依为命一同度过这个“摩登时代”。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查理失业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什么?大批工人失业给当时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2)为解决失业问题,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措施?
(3)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影片中的诸多问题,推行福利政策。你如何评价“福利国家”制度?
2.
18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许多科学成果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新技术”主要有哪些?(请举三例)
(2)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你如何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新技术”主要有哪些?(请举三例)
(2)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你如何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2.单选题- (共21题)
4.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规定公务人员必须穿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这说明
A.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
B.中国传统服饰逐渐消亡 |
C.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 |
D.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 |
5.
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是112%。这是某一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这一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方针 |
D.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政策 |
6.
据记载,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这反映了
A.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功 |
B.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
C.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 |
D.工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
7.
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对战后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向各国提供贷款促进了各国经济高速发展 |
B.直接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
C.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
D.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经济援助 |
8.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这些规定实质上反映了美国
A.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
B.力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C.取得了对国际金融的支配权 |
D.操纵了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 |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下列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即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
C.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
D.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充裕,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
10.
20世纪初的某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城市上班族移居城市近郊,他们白天在市区工厂上班,晚上回郊区住所休息。这一变化
A.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 |
B.极大地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
C.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更新 |
D.说明民众思想观念日趋保守 |
11.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朝贡贸易推动地区商业繁荣 |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
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 |
D.市镇的政治色彩不断提升 |
12.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他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以为这里就是印度,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这位航海家是
A.哥伦布 |
B.迪亚士 |
C.达·伽马 |
D.麦哲伦 |
13.
某电视台准备开拍一部反映“三角贸易”的电视剧,其中有一个场景是欧洲殖民者从美洲返航。请你帮助导演准备道具,他们的船只满载的物品最有可能是
A.枪支、杂物 |
B.黑人奴隶 |
C.印第安人、木材 |
D.黄金、白银、烟草、蔗糖 |
14.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英国的封建王权不断加强 |
B.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垄断组织产生 |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
D.经济发展促进“福利国家”形成 |
15.
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大生纱厂都是中国近代企业的突出代表,下列关于它们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
B.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C.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 |
D.产品全部投入到市场销售 |
16.
下图为1947年3月9日上海《新民晚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米市奇观》。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
B.官僚资本主义遭受重创 |
C.国民收入迅猛增加 |
D.国统区经济濒临崩溃 |
17.
1960年,中央大刀阔斧地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指标。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减少44万个。与此同时,化肥、农用机械、农用电力等方面的生产能力则保留下来,并不断增长。这些措施
A.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
B.使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
C.终于解决了几千年来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
D.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19.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这关键时期,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这次会议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
B.完成三大改造,优先发展农业 |
C.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1.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秦朝的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广曲辕犁和筒车 |
B.曹魏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灌溉工具水排,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
C.唐朝前期,“市”“坊”的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
D.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
22.
下表是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项目 | 数量 | 备注 | ||
收入 | 粮食 | 8500 |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 |
支出 | 赋 | 田租(上缴实物) | 283 | 同上 |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 406 | — | ||
役 | 兵役和徭役 | 2300 |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 |
日常开支 | 食 | 4918 | 据战国比例推算 | |
衣 | 2732 | 同上 | ||
祭祀等仪式 | 300 |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
A.封建农民的艰难不易 |
B.采用集体耕作方式 |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
D.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23.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一处对外通商,规定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一处”指的是
A.广州 |
B.泉州 |
C.扬州 |
D.益州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