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检测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2857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材料四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
材料二:宋代苏州人口(户数)简表
年代
户数(每户以五口计)
人口密度(人/km2)
史料出处
太平兴国五年(980)
35195
21
《太平寰宇记》
元丰三年(1080)
199892
104
《吴郡国经续记》卷上
宣和年间(1119一1125)
270000
161
《鸿庆居士集》卷二
德祐元年(1275)
329603
196
《姑苏志》卷一四
 
(2)概述上表反映的宋代苏州人口的变化,指出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材料三:宋元时期,许多宋朝官员、士人群体、富商及身怀绝技者移居南洋各地,不但经营着各种生业,而且是市场上的主导人群。环中国海诸国既渴望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又依赖中国海商经营其物产,并在相当程度上通用宋元铸造的铜钱或交纱。北宋时期,神宗认识到“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元朝更是将海上事业视为“军国之所资”“国家大得济的勾当”,故政府带头经营,鼓励民间全力参与。本系闽南的地方海神妈祖于宣和五年被宋廷“敕授灵应夫人”,渐次传播到了环中国海各处,接受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

——摘编自于逢春《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事业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理学家的目标主要不在求自然之真,而在求自然之善。他们所认可的“知”,是指在德性制约下的伦理理性或道徳理性。朱熹教导弟子说:“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后来王阳明也对道德理性之外的事实认知采取贬抑的态度:“大端惟在复心体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摘编自黄鸿春《从文化史看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发展的艰难》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注意: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0题)

4.
唐宋时期,“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所谓先王之制转变为“贫富贵贱,离而为四”;贵者未必富,富者未必贵;贫者未必贱,贱者未必贫。这反映出唐宋时
A.门阀士族政治开始瓦解
B.社会垂直流动显著增强
C.崇富逐利成为社会风尚
D.经济发展冲击等级关系
5.
“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农业时代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完成的时间是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6.
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正面上部有10枚方孔圆钱纹,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同‘佰’)流转行使”。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由此可知当时
A.金融体系较为完善
B.活字印刷术水平高超
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纸币在市场广泛流通
7.
北宋之前、正史中列传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以后,南方入选人物的比例逐渐升高,在北宋后期甚至达到59.7%。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中心南迁的完成
B.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C.精英阶层评价标准发生变化
D.封建统治集团社会基础扩大
8.
宋代通俗文学中的女性,富贵者多不愿意屈尊为妾,糟糠妻亦不肯让出正妻之位;而到了明代小说中,女性柔顺谦让、姐妹相称共侍一夫的情节屡见不鲜,妻妾相睦不争之作蔚为风潮。促成明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世俗文学的兴起
C.理学思想的炽盛
D.社会风气的转变
9.
隋唐五代陶瓷的艺术设计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设计上,宋代陶瓷不再拘泥于外形与装饰上的新奇和奢华富丽,而是以功能为主,辅以朴素典雅的设计。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B.皇权专制日益强化
C.制瓷工艺不断进步
D.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10.
下图是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轴》,画的下部位置上有一处平缓的斜坡,有松树、樟树、柏树、槐树、楠树、榆树六种不同的树木屹然挺立,画面远方隐约可见一座山。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表现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的气派
B.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
C.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
D.表达了文人以画山水寄托对国家分裂动荡之痛
11.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A.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中心南移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文化消费成为社会消费的中心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12.
一个类似桌面的大轮盘,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按韵排列在格内。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转动字盘,取出所需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还原放入格内,既省时又方便。此项技术的发明者是
A.东汉杜诗
B.北宋沈括
C.宋代毕异
D.元代王祯
13.
“若止印三两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极为神速。”其反映的发明是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电子印刷
D.造纸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