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284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甲午战争前达到高峰。民族资本工商业表现为规模小、资本少、力量微弱,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据统计,甲午战争以前,活跃在船舶修造、缫丝业、棉纺织业、火柴业等部门的工商企业有145家,创业资本总量约540万两,雇工人数约54000人。重工业如采矿业中有民族资本22家,资本总额为280万两,雇工人数13500人民族资本工商业多由官僚、买办投资经营,产生之初就与外资工商业、官办工商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资本工商业深受外资势力的压迫,在商品价格、原料、销售市场等方面无法同外资竞争。

——摘引自陈文海主编《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族工商业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基本特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场席卷欧洲的革命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15世纪中叶兴起的地理大发现沟通了整个世界,世界市场形成,各个贸易区域联成一体,最终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网络。16-17世纪工场手工业得到了大力扶持,手工业部门体系初步形成,内部分工更为分明,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准备了条件。此外,自然科学得到了突破,尤其是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为机器的制造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640—1688年的英国革命、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以及1789—1799年的法国大革命也为这场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础。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农业与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逐渐被以工业与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所取代。具有新的功能的城市兴起,人口从耕地上离开进入城市。农业也逐渐丧失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其产值被工业产值远远抛在后面。人类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以上摘编自王棣等《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经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简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过去几十年,美国一向自诩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也是最大受益者。然而,现在的美国却变成了“搅局者”“破坏者”,美国一些政客大放厥词,说什么“自由贸易不是全球化”“全球化带给美国千千万万工人的只有贫穷和悲伤”。这些论调无非是想把国内矛盾的锅甩给经济全球化,妄图以牺牲全球利益和他国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019年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行政命令,对价值2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的关税。要求美国企业不得使用对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的企业所生产的电信设备,矛头直指“华为”等中国通信企业。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却仍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各历史时期农业技术发展简表
历史时期
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修建都江堰、郑国渠;测定24节气
秦汉时期
二牛抬杠、偶犁、楼车;代田法
魏晋时期
翻车;耕耙耱技术;《齐民要术》
隋唐时期
曲辕犁、筒车
宋元时期
高转筒车;《农桑辑要》;《授时历》
明清时期
水力风车;《农政全书》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共23题)

5.
据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词汇出现约10000次。后来,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等词汇却被大量频繁使用。上述词汇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A.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B.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
C.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正不断深入
D.全球化的扩展使国人对世界认识趋于理性
6.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7.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这标志着,地理大发现
A.确立了欧洲世界霸主的地位
B.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是欧洲进行社会转型的基础
D.开启了黑奴三角贸易历程
8.
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
A.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
B.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C.颁布了《航海条例》
D.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地位
9.
下表: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据表可知,英国工业革命
A.推动人口流动加快了城市化
B.使社会分工日益细密
C.带动了传统手工业的机械化
D.以轻工业为核心展开
10.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中指出: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这一历史现象发生时,美国
A.出现了操控行业的垄断组织
B.垄断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摧垮了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
D.轻工业仍占工业生产主导
11.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这一政策
A.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B.暂时使农民得到了一些好处
C.对缓解危机收效显著
D.促成了国家福利制度的建立
12.
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他的主张
A.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使“福利国家”的发展受挫
C.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D.导致了共和党政治影响下降
13.
列宁说:“我们实行这一政策,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C.在特定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错误的
14.
基督教自认为是普世的宗教,“让上帝的福音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凡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基督教,人人都应该成为基督教兄弟、教会的教民。基督教的这一观点
A.推动了欧洲封建生产方式开始解体
B.化解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矛盾
C.成为欧洲人探索新航路的精神动力
D.造就了世界上规模庞大的宗教力量
15.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但这些工业品在中国市场根本卖不出去。外国工业品在中国的滞销说明
A.外国工业产品质量低劣
B.产品不符合中国人习俗
C.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影响
D.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16.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地区,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等先后创办。这些企业使用机器、雇用工人,进行生产。它们的出现说明
A.中国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东南沿海近代工业产生
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挤压洋务企业生存空间
17.
随着日本侵华加剧,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从1938年7月起,……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这些民族工业的内迁
A.均衡了工业布局
B.增强了国防力量
C.冲击了官僚资本
D.完善了工业体系
18.
1906年,天津比利时商人创办的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在天津铺设环城铁轨,运营有轨电车作为公共交通载客。两年后,天津又有三条有轨电车路线投入运营,以后不断增加。这一历史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天津取代上海成为了交通中心
B.京津的交通业发生革命性变革
C.近代中国交通业变革影响扩大
D.城市公共交通变化早于航运业
19.
报刊这些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型传媒的出现和发展为近代化运动提供了平台,自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创办了自己的报刊,给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这表明报刊
A.是西方侵略者进行文化输出的手段
B.使中国新闻传媒组织结构走向崩溃
C.成为培养先进知识分子的主要阵地
D.成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大动力
20.
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这一描述实际上反映了
A.近代城市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B.《申报》以宣传传统思想为宗旨
C.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
D.作者对女子出外做工持反对态度
21.
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
A.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破除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
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把改革开放推向了新阶段
22.
商鞅变法规定: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要加倍出赋税。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这一规定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增强了小农的抗灾能力
C.推动了铁犁牛耕的普及
D.承认了小农的土地私有
23.
《中国经济史》记载:汉代耕犁制造不断改进,并改良驾辕,由二牛三人逐步向一牛一人过渡,兼用耧车,犁耕技术显著进步。农艺学方面,创垄、甽轮换的代田法,在一些地方可提高产量1/3。穗选种和施肥都有改进,亩产量达古代相当高的水平。材料反映出
A.汉代犁耕技术完备
B.汉代小农经济形成
C.汉代注重精耕细作
D.汉代经济重心南移
24.
宋代的手工业原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贡赋;二是和买或配买,岁赋获得的手工业原料不够时,主要用和买的方式加以补充;三是征榷,主要是商税和矿山税等收入……。据此推知,当时
A.官营手工业发展
B.民间手工业进步
C.家庭手工业衰退
D.政府税收的增加
25.
宋以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市场限制,而是分散到市以外的居民区坊或作为交通枢纽的城门附近。这一现象说明
A.宋代商业贸易无统一规划
B.宋代城市功能未完全齐备
C.宋代坊市制度已走向瓦解
D.宋代商业发展的环境混乱
26.
明清商业的发展……北临燕赵、秦晋,南达闽广、南海,东抵瓯越,西至新疆,商人日夜贩运货物于途。这反映出
A.农产品大量投放各地市场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专业性大型市场逐渐形成
D.地域间商人群体不断涌现
27.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