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281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仅仅数年前,里斯本还是一个地处世界边缘的城市。现在它变成了能与东方最富有的贸易中心相媲美的商业枢纽。来自三大洲的舰船云集在它的海港……全欧洲的人都赶来观看、购买和品尝这些刺激的新鲜事物。

——奈杰尔·克利夫《最后的十字军东征》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促使这种变化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名称。分析说明这个事件对欧洲生产关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大致时间及对“古老的民族”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南方谈话”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有什么重大调整?在哪一次大会
上确立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已大”,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项归于田赋之内,“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1933年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2.单选题(共19题)

3.
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开放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
C.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D.在长江三角洲开辟经济开放区
4.
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古典时期少数东西方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上述现象表明
A.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
B.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
C.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
D.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
5.
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6.
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B.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C.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7.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
铁器出土地点
总件数
生产工具件数
生产工具所占百分比
铁农具件数
铁农具所占百分比
辽宁抚顺
80余
77
96.2%
68
88.3%
山西长治
36
31
86.1%
21
67.7%
湖南长沙
70余
21
30%
17
80.9%
广西平乐
181
约170
93%
91
53.3%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A.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推广了
B.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提高了铁器产量
C.铁农具已经出现并运用在生产部门
D.铁农具在中原地区的运用最为广泛
8.
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
B.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
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下列情况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是:
A.穿中山装参加开国大典
B.坐火车到北京参加庆典活动
C.通过电视直播盛典实况
D.在报刊上刊载开国大典消息
1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经济大国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目标,美国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也将“中国制造2025”定位在战略层级。上述现象反映了:
A.传统经济取代新经济发展模式
B.世界各国跨入到知识经济时期
C.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
D.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
11.
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数,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说明: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12.
在中国古代,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
A.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B.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
C.重视水利灌溉事业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13.
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一个商业革命的时代。下列能够反映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14.
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15.
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相互制约,消费在社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英国学者尼尔·麦肯德里克等人认为,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据此可知,英国进入消费社会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增长
B.社会各阶层收入及消费水平提高
C.高效便利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条件
D.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资本积累
16.
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土地转让现象。英国在16世纪后半期,三分之一的封建庄主都换了主人,有些地方变动率甚至达到40%;在法国,80%的封建贵族负债累累。据此推论,当时西欧:
A.阶级关系出现变动
B.经济结构发生转变
C.农业经济趋向衰退
D.封建贵族丧失权力
17.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组织形式上的创新主要是指:
A.工厂制度的兴起
B.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市场引领生产技术革新
18.
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
A.1895—1911年
B.1912—1919年
C.1937—1945年
D.1946—1949年
19.
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北京的士大夫纷纷反对,斥为崇洋。京城官员奉旨出京一般借助驰驿。19世纪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乘坐轮船、火车。这一变化:
A.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B.说明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迅速发展
D.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
20.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由此可知,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市场
C.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21.
据统计,1978—1988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递增9.2%,其中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63.7%,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消亡
B.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
C.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D.城市经济建设指标的压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