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高宗时,富商邹风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尽为所有。”
——《太平广记》
材料二至(开元)十三年……在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歧州(陕西凤翔),夹路列让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至荆襄,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材料三唐玄宗曾问巨豪王元宝有家私多少,回答说:“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材料四史料记载,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郭万金等富贾“各以延纳四方才士,况于供选,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开元通宝遗事》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现象?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哪些实质问题?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这样情况是何种社会实质的反映?
(4)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这种商业活动是否迅速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材料一唐高宗时,富商邹风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尽为所有。”
——《太平广记》
材料二至(开元)十三年……在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歧州(陕西凤翔),夹路列让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至荆襄,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材料三唐玄宗曾问巨豪王元宝有家私多少,回答说:“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材料四史料记载,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郭万金等富贾“各以延纳四方才士,况于供选,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开元通宝遗事》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现象?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哪些实质问题?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这样情况是何种社会实质的反映?
(4)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这种商业活动是否迅速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
3.
《汉书·食货志》记载:“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反映了我国当时面临着什么社会问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反映了我国当时面临着什么社会问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3题)
4.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5.
在我国古代,“六畜”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
6.
有一水下考古队在福建海域发现一艘装满青花瓷器与五彩瓷器的古代沉船。四万余件瓷器造型精美,瓷面可见锈斑,图案带有欧洲风格,估计是销往西方。据此判断这艘船沉没的最早时间应在
A. 元朝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
A. 元朝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
9.
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0.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A.棉布保暖性好,无可替代 |
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
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
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
11.
史书中关于”共计一胚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A.规模大,分工极细 |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
C.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
D.机器生产形成发展 |
12.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
B.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
13.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 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 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 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A.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 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 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 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17.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
②商业发展始终处在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
③商品经济发展未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
④市场交换比西欧发达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
②商业发展始终处在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
③商品经济发展未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
④市场交换比西欧发达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18.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唐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 |
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
C.唐抑制城市商业发展 |
D.唐通过有效措施管理城市商业 |
21.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国有土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所有 |
B.获得井田的奴隶主对井田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
C.井田制在耕作方式上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 |
D.井田制在法律上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 |
22.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下列现象对这种土地制度的变化起了推动作用的有
①奴隶主大量开垦荒地
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③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④兼并战争
①奴隶主大量开垦荒地
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③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④兼并战争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②③ |
23.
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根据这些材料,指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地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
②丘浚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基本现象
④他们都指出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清除贫富不均的基本良策
①海瑞正确地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
②丘浚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基本现象
④他们都指出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清除贫富不均的基本良策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25.
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
26.
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
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 |
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 |
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清雍正帝) |
3.选择题- (共5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