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变化反映了农耕文明的诸多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
——百度百科
(1)材料一揭示了中国古代什么经济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陵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吾乡(徽州)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明·汪道昆《太函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
——百度百科
(1)材料一揭示了中国古代什么经济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陵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吾乡(徽州)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明·汪道昆《太函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 (共27题)
3.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洲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
4.
《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B.“除井田,民得卖买” |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D.“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
5.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反映了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
6.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
B.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
C.他到浮梁买茶叶时顺便到娱乐场所“瓦肆”听戏 |
D.他将茶叶买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
7.
《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句话指出了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
8.
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
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
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10.
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
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 |
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
D.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 |
11.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
14.
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
A.规模大,分工极细 |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
C.机器生产形成并发展 |
D.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
15.
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的产品数量有限 |
B.私营作坊的工人大量增加 |
C.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 |
D.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兴起 |
16.
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器 |
B.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
C.元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
D.明清时期,瓷器和丝绸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
17.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
18.
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制瓷技术的进步
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制瓷技术的进步
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
A.①②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③④⑤ | D.①③④ |
21.
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
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
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22.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
23.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②③ |
24.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 | B.唐朝长安城 | C.北宋汴京 | D.明朝苏州 |
25.
(题文)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工商业取得新进展主要表现在
①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出现 ②沿海外贸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③制瓷业中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④政府垄断盐、茶等商品的经营
①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出现 ②沿海外贸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③制瓷业中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④政府垄断盐、茶等商品的经营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7.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23. 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
28.
清黄遵宪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你认为诗中“海禁”的“大错”应表现在: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 ④导致了中国国势日衰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3.选择题- (共5题)
30.
下面成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你依次改在横线上。
各行其事 | 无可置疑 | 广袤无垠 | 瞑思遐想 | 莫名其妙 | 雷霆万钧 |
长吁短叹 | 正经危坐 | 变本加利 | 出奇制胜 | 粗制滥造 | 海誓山盟 |
{#blank#}1{#/blank#}改{#blank#}2{#/blank#}、{#blank#}3{#/blank#}改{#blank#}4{#/blank#}、{#blank#}5{#/blank#}改{#blank#}6{#/blank#}、{#blank#}7{#/blank#}改{#blank#}8{#/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