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是农业国家,全国人口80%是农民,农民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2)根据所学知识,请学生填写以下表格,思考东西方无产阶级斗争的区别。
材料、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是农业国家,全国人口80%是农民,农民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庄福龄《***思想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国民大革命时期***在理论上进行的有益探索,并指出其探索的意义。(2)根据所学知识,请学生填写以下表格,思考东西方无产阶级斗争的区别。
国家 | 欧美和俄国 | 中国 |
社会性质 | | |
革命对象 | | |
革命主力 | | |
2.论述题- (共1题)
3.单选题- (共22题)
3.
某学校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讲座的主题目包括《变革世界的引擎》、《哭泣的泰晤士河》、《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判定这次学术活动关注的主题是
A.危机四伏的中国 |
B.大英帝国的兴衰 |
C.光荣革命 |
D.工业革命 |
5.
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A.根本改变了对天理的认知 |
B.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 |
C.不利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
6.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后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 |
B.儒家思想的自我调整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
D.君主专制的强化 |
7.
孔子认为要达到“仁”的境界,必须遵循忠恕之道,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孔子调整人际关系是通过
A.外在的社会规范 |
B.内在的道德自律 |
C.因材施教 |
D.抨击苛政 |
8.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主张是
A.实行君主立宪 |
B.实行民主共和 |
C.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 |
D.用宰相制度制约君权 |
9.
卢梭曾说:“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卢梭的言论
A.否定了启蒙运动的正当性 |
B.认为理性与神权本质一致 |
C.对人文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
D.力图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
11.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人的认识与普罗泰格拉的不同从侧面反映出
A.城邦对个人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 |
B.神学对城邦的控制渐趋松动 |
C.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日渐暴露 |
D.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
12.
“从一开始,他们的思想就是朝着一种比较世俗化的人生观,集中焦点在“此世”而不是中世纪想象中的那个“彼世”。他们的思想植根于
A.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潮 |
B.启蒙运动中的理性思考 |
C.古雅典发达的民主政治 |
D.中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 |
13.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则事例一定程度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A.受制于儒家纲常伦理 |
B.充斥着封建迷信色彩 |
C.受佛道思想的渗透 |
D.用来论证君主专制 |
14.
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变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各有四种写法,一“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有四种写法,形成这种一现反映出
A.书写方法的不同 |
B.书法艺术的多元化 |
C.宽松的政治环境 |
D.国家分裂诸侯称雄 |
15.
北宋的文人山水画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南宋文人山水画构图不追求对称,他们的画作往往被称为“残山剩水”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到注重意境 |
B.文人阶层的壮大和理学兴起的影响 |
C.国家统一到偏安一隅的震荡 |
D.贵族文化到世俗文化的演变 |
16.
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
A.北宋文学的世俗化,平民化趋势 |
B.宋词中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
C.北宋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繁荣 |
D.北宋时期的文学成就异彩纷呈 |
17.
认为物理定律的普遍适用性是与“绝对时空”相容的, 却认为绝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只有特殊意义,依据所学,我们可以推定两空白处应填
A.经典力学进化论 |
B.相对论量子力学 |
C.量子力学相对论 |
D.经典力学相对论 |
18.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等都是从中国学来的,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认为:孟子言治天下,皆曰与民同之,此真非常异议,全与西人议院同,这两人有如此认识是基于
A.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
B.打破华夷之辨的需要 |
C.推动政治变革的需要 |
D.减少运动阻力的需要 |
19.
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是对西方作者的最积极的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同时吹响了晚晴军事向近代化的号角。该学者意在说明《海国图志》
A.开启了中国军事领域近代化 |
B.激发了国人的反帝爱国意识 |
C.是洋务运动发动者的思想武器 |
D.对思想解放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
20.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的战略,第一步……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族主义社会,第二步……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据此判定下列哪个选项与两步走战略相匹配
A.渡江战役三大改造 |
B.抗日战争土地改革 |
C.国民革命解放战争 |
D.国共对峙土地革命 |
21.
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事迹者,由吾所独建而创获者”根据所学判断,下列选项能够准确对应孙中山自述中“因袭”、“规抚”、“创获”的是
A.民本思想民主共和政体五权分立 |
B.科举制度君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 |
C.监察制度开明专制民族主义 |
D.察举制度启蒙思想三大政策 |
22.
吴明喻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中国的目标,当时_____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材料空白处应补充的最佳选项为
A.出于战备考虑 |
B.出于发展生产 |
C.出于发展民用科技之需 |
D.出于建立科研体系之需 |
23.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描述: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盘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有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很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科技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中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变化的现象主要源于
A.双百方针的落实 |
B.知识分子的胆识 |
C.人们思想的解放 |
D.各级政府的鼓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