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礼·地官》曰:“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贾,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师莅焉,而听大治大讼。胥师、贾师莅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卷三《州桥夜市》记载说:“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署,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与以前相比,宋代的城市商业有何重大发展性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一 《周礼·地官》曰:“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贾,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师莅焉,而听大治大讼。胥师、贾师莅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卷三《州桥夜市》记载说:“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署,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摘编自《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材料三 宋哲宗时的殿中侍御史孙升就说:“货殖百物,产于山泽田野,售之于城郭,而聚于仓库,而流通之以钱……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乏……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4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商业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与以前相比,宋代的城市商业有何重大发展性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0题)
2.
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又被赋予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职权;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被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
A.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 |
B.儒家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
C.城隍信仰内涵随时代发展而拓展 |
D.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 |
3.
下表为关于唐代粮食贸易现象的记述。由此可知,唐代
记述 | 出处 |
杜甫在大病初愈后,友人王倚“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 | 《全唐诗》卷·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
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图画为人持钱一千买米一斗,以悬于市” | 《唐国史补》 |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保留有开元年间西州一户人家的家用帐,其中记载“五月五日,六十斗面”。按照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上的面价“白面一斗,上直钱三十八文,北庭面一斗,上直钱三十五文”,大致用铜钱六十文可买面将近两斗。 |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吐鲁番出土文书》 |
A.粮食贸易比较频繁 |
B.粮食短缺导致粮价昂贵 |
C.粮食的价格不稳定 |
D.政府严格控制粮食交易 |
4.
南宋时,明州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
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
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 |
5.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
B.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
D.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
6.
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A.人地矛盾的显现 |
B.精耕细作的传承 |
C.稻麦种植的减少 |
D.技术交流的增加 |
7.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重要 |
B.粮食产量的稳定 |
C.生产技术的成熟 |
D.生产效率的低下 |
8.
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
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
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 |
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 |
9.
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农村市场获得发展 |
B.海上贸易居于主导 |
C.坊市界限已经打破 |
D.区间贩运异常繁荣 |
10.
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
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
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
11.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的核心反映是()
A.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 B.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
C.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 D.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