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1)材料1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材料1: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2: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请回答:(1)材料1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此种论调认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重搬儒术”的原因,并说明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的不同。
材料一 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此种论调认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
——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材料二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援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关系的实质,并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重搬儒术”的原因,并说明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的不同。
2.单选题- (共18题)
3.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建立了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19世纪7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途径有
①阅读和翻译西方书籍 ②就读新式学堂
③出国留学学习 ④阅读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
①阅读和翻译西方书籍 ②就读新式学堂
③出国留学学习 ④阅读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4.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逐渐将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中国迈出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 )
A.林则徐编译《四洲志》 |
B.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
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
D.戊戌变法 |
5.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功绩是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
B.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
6.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并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同盟会早期会员宋执信1905年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1917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上述史实表明
A.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 |
B.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实践 |
C.各政治派别都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
D.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 |
7.
1911年11月7日,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G.E.Morrison)的信中,一方面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另一方面指出“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Monarchy),以适当的宪法条款(constitutions)加以约束”。对这段材料的准确理解有
①严复反对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②严复实质上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③严复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
④严复以科学理论理性分析了中国时局,其思想在当时符合历史潮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①严复反对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②严复实质上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③严复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
④严复以科学理论理性分析了中国时局,其思想在当时符合历史潮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8.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
9.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合计不超过10篇。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出现这一现象说明
A.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 |
B.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的实质 |
C.新文化运动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
10.
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并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工人中宣传 |
B.李大钊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C.李大钊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D.李大钊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 |
11.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2.
上海师大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
D.激进民主派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
1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牙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 |
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
14.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
B.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
C.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
15.
近代中国驻外公使郭嵩焘(1818—1891)旅居英国时感叹:“政教风俗,欧洲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郭嵩焘此论
A.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 |
B.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C.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
D.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
16.
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
B.提倡使用白话文 |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
17.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
B.工农运动的发展 |
C.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18.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严复)这一言论( )
A.是开展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 |
B.是对守旧派冥顽不化的抨击 |
C.是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正面交锋 |
D.动摇“中体西用”的理论根据 |
19.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 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
20.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
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
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
C.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 |
D.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
3.选择题- (共4题)
21.
“诚心问民意,恒心解民生”。我国政府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就业、就医、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体现了我国政府是( )
①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②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③经济活动的参加者 ④人民利益的执行者
22.
“诚心问民意,恒心解民生”。我国政府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就业、就医、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体现了我国政府是( )
①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②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③经济活动的参加者 ④人民利益的执行者
23.已知函数f(x)=2cos(2x+φ)(|φ|< {#mathml#}{#/mathml#} )的图象向右平移 {#mathml#}{#/mathml#} 个单位得到的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函数f(x)在[0, {#mathml#}{#/mathml#}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