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 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请回答:
(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新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
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 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请回答:
(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新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四: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4)材料三、四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一: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四: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4)材料三、四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2.单选题- (共20题)
3.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反映了我国
A.工业化建设成就 | 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
C.改革开放的实践 |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
4.
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
A.“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
B.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
D.“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 |
5.
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B.第一枚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 D.“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6.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载人航天工程” | B.“双百”方针 |
C.“科教兴国”战略 | D.“三个面向”方针 |
7.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表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
B.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
C.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9.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
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10.
***同志在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这一发言应该是在
A.《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 |
B.《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 |
C.发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中提到的 |
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逐步建立时提到的 |
1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的决策是
A.科教兴国 | B.863计划 |
C.载人航天工程 | D.两弹一星 |
12.
“文革”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⑤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⑤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
A.①③②④⑤ | B.②③④ | C.③②④ | D.①③②④ |
13.
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
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
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
D.使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
14.
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
15.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张爱萍将军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A.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 |
B.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 |
C.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 |
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
16.
邓小平曾说过:“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能提高国家国际地位 |
B.当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
C.科技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
D.科技发展推动民族振兴 |
17.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
B.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
C.“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
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
18.
2012年新年伊始,山东的教育改革风暴继续引起全国关注,齐涛厅长指出:山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是改革,不是“新政”,更不是“革命”,而是一种“回归”。历史上,新中国教育方针、政策或做法仍值得今天借鉴的有
①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德、智、体都得到发展 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③取消高考,直接推荐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①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德、智、体都得到发展 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③取消高考,直接推荐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①③④ |
20.
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
C.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
D.“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 |
21.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这是组委会给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颁奖词,其中的“两弹”应该是指
A.原子弹、氢弹 |
B.原子弹、导弹 |
C.氢弹、导弹 |
D.原子能、原子弹 |
22.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为使用核技术造福人类创造了条件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为使用核技术造福人类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