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而走向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图示。

材料二: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2)上面两幅图片说明国际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20世纪50—70年代的有关史实说明。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试从经济的角度说明“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的道理。
材料一 没有人会预料到,在这样一片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在1955年至1964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增长率更是超过10%。对于这个奇迹般的速度,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人们都无法忽视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明治维新打下的基础开始发挥作用。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陈启元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当地人群起而攻之,说是高烟筒有伤风水,男女同厂有伤风化等。——慈溪太后有一辆法国使馆赠送的轿车,因为司机无法给她跪着开车而置之不用。材料三 1953年7月8日,美国“黑船”舰队闯入日本横须贺港,在炫耀武力之余,还用电报机、望远镜、钟表、蒸汽机向日本人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当一部小型机车在专门搭建的轨道上开起来的时候,围观的日本官员真切的感受到了他们与西方的差距。一天夜里,一个日本青年偷偷爬上“黑船要去美国学习。后来,他前往欧洲,详细考察了各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制度,回国后,他参与了明治政府的几乎所有经济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明治维新从哪些方面给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近代面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中日两国在认识上有何差别?这一差别对19世纪下半期两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1)改革名称商鞅变法 历史地位是秦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主要理由(3分):
(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社会发展的转折点
主要理由(4分):
(3)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主要理由(4分):
(4)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主要理由(4分):
材料一 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由英、美派观察员列席中日双边谈判。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附约》。条约规定:日本应将前德国胶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开为商埠;日本撤退驻青岛和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军队;胶济铁路归还中国……
材料二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美国国务卿休斯解释所谓“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时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限制之内,中国自有行政之自由。”公约的核心是确立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回答:
(1)从材料一看,《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与《凡尔赛和约》的相关规定有什么区别?这是不是完全依赖美国对中国人民的“帮助”?
(2)据材料二说明《九国公约》是否“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
2.单选题- (共18题)
A.山地派与平原派 | B.奴隶主和平民 |
C.贵族奴隶主和海岸派 | D.海岸派和平原派 |
①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②农民享有一定的公民权利
③ 摆脱了村社的控制
④通过交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A.苏联实力最强 |
B.罗斯福野心最大 |
C.美苏矛盾是主要矛盾 |
D.三国争霸意图显现 |

A.美国、英国、法国 | B.英国、法国、苏联 |
C.美国、英国、苏联 | D.美国、法国、苏联 |
A.它的成立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
B.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结晶和妥协的产物 |
C.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
D.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
A.不列颠空战 |
B.敦刻尔克战役 |
C.中途岛海战 |
D.斯大林格勒战役 |
法国 | 1:28 | 英国 | 1:57 | | | |
德国 | 1:32 | 俄国 | 1:107 | | | |
A.战争中俄国人口伤亡最少 |
B.战争中法国人口伤亡比例最高 |
C.战争中德国人口伤亡总量仅次于法国 |
D.战争中,英国人口伤亡数量比俄国多 |
( )
A.德国人 | B.法国人 | C.犹太人 | D.波兰人 |
A.会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
B.美国、英国和法国操纵了这次会议 |
C.斯大林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备受冷遇 |
D.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 |
A.波兰灭亡之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
B.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
C.波兰的独立会破坏欧洲大陆的均势 |
D.帮助波兰维持独立会消耗英国的国力 |
①既痛恨资本主义,也痛恨社会主义
②既反对法西斯主义,也反对苏联政权
③对德国人和俄国人同等仇恨
④站在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立场和反共、反苏的立场上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①②③④ |
A.二战后,美国挑起“冷战”,以核武器进行恫吓 |
B.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提出“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 |
C.华约组织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战争危险增大 |
D.70年代美国侵越战争升级,美国人民掀起大规模反战和平运动 |
A.越南战争 | B.朝鲜战争 | C.中东战争 | D.海湾战争 |
①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
②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③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
④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3.选择题- (共16题)
塞万提斯,西班牙16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贫寒,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岁参军,在与土耳其海战中,左手致残。后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后又蒙冤入狱,生活无着,当时一家7口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努曼西亚》《惩恶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闹剧》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
有的同学总是抱怨这不如意,那不如意,其实和许多名人比起来,我们无疑是幸运的。对此,你有何感想?
塞万提斯,西班牙16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贫寒,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岁参军,在与土耳其海战中,左手致残。后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后又蒙冤入狱,生活无着,当时一家7口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努曼西亚》《惩恶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闹剧》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
有的同学总是抱怨这不如意,那不如意,其实和许多名人比起来,我们无疑是幸运的。对此,你有何感想?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