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230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8/2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统计,康熙三十年,开封人口恢复到49万。1644年至1723年,开封在征收地丁赋税时,一般不再征收实物。清政府还废除班匠制度和工商业者的任官差制度,改变了元代以来官府无代价地役使工商业者的情况。乾隆年间,开封的工商业开始兴盛,官办手工业主要是设在县衙西北的染织局,民营手工业主要有绸缎、布、染等行业,布行开始出现,说明棉纺织业有较大进步。清代开封最发达的手工业是丝织业具有代表性的民营手工业,当时有织布机99张,雇工200余人。
材料二:清朝苏州的丝织业大都在东半城,“织作在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乾隆年间,苏州城内约有织布机1200台,从业者约有10万人……还有从事丝绸贸易者2万人。时人记载:“有清一代,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万户机杼,彻夜不辍,产量之丰,无与伦比,四方客商,麋集于此,居全国丝织业之重心,而地方经济之荣枯,亦几视丝织业之兴衰以为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当时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州丝织业发展的特点。
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引人注目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描述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时写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为承担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他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照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是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20世纪初,世界市场业由“看不见的手”操控着。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世界市场的基本状况。
(2)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初世界市场存在什么不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后是如何克服这些不足的?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二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亚蒙·哈默1921年在莫斯科的经历——他(列宁)同我握手时眼睛里闪烁着热情友好的光芒……“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他的声音又提高了,“是美国的资金和技术帮助,以便使我们的经济振兴起来。”……列宁说话确实是算数的,隔了很短的一段时间,我便成了第一个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
材料三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亚蒙·哈默1979年在美国与邓小平会见的情景——他(邓小平)紧握着哈默的手说:“我们都知道你是帮助过列宁的那个人,我们现在也需要帮助,你愿意来中国吗?”……两个月后,哈默果然率领了一个由西方石油公司的16位各部门经理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北京。仅仅一周的时间,“西石”与中国政府便签订了四项初步协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
(2)材料二和三说明中国的对外开放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相似之处?
(3)列宁和邓小平的上述措施,说明他们共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单选题(共10题)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该段材料可以用来探究( )
A.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原因B.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原因
C.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的原因D.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
5.
对于19世纪的英国,有人这样评价:“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环境污染十分严重B.民众道德普遍沦丧
C.追逐利润制假贩假D.科技革命是双刃剑
6.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B.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海禁政策松动海外贸易发达
7.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A.“工商食官”满足了社会需要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顽强抵制
C.农民贫困难以形成有效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强力实行
8.
1522年9月6日,l8位远航的勇士返回西班牙母港,受到热烈的欢迎,人们称赞他们是“第一个拥抱地球的人”。这是因为他们
A.发现好望角
B.到达印度
C.开辟前往美洲的航路
D.完成环球航行
9.
“见物即购,尽量将金圆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间币值大贬致受损失”“米煤布匹等必需品,连迷信品锡箔、白钱,甚至棺材等也在抢购之列,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C.物资供应紧张
D.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10.
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局(征收茶税的机构)具详,……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上述材料说明
A.中国的出口性农副产业无法掌控自身命运
B.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C.中国经济未被真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11.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
A.全面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
B.废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2.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B.美国罗斯福新政
C.苏联斯大林模式D.中国的改革开放
13.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