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221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2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处于不断演变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中断了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意、日战败,英、法遭到削弱,唯独美国大发战争财,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强国。据资料显示,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占对外贸易的32.5%以及黄金储备总量的59%,这种一枝独秀的压倒优势,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基础,使得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自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材料二 西欧各国面积狭小,地域相连,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的各方面的交流与往来。加上这些国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基本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比较容易向着共同的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同目前世界上出现的其他区域性组织或集团的发展相比,当它们需要更大程度地培养成员国的政治、社会、文化认同感时,欧洲国家的共性似乎就成为它们走向联合的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了。
材料三 据统计1997年世界贸易额己达到7万亿美元,世界贸易增长率比世界经济增长率高出2倍。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也迅猛增长。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到1996年底累计己达3.2亿美元。4万家跨国公司及其它们30万家子公司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它们以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有力地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同时把世界经济连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原因。为了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国家的共性”有哪些?二战以来欧洲在经济方面走向联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其根本动力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8年,“开放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材料三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WTO”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材料四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图片文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朱里二社放出我县第一颗亩产10261斤的玉米卫星)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

2.单选题(共13题)

3.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4.
“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此政策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绝对禁止任何人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是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的体现
5.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闻,至于通晓。”材料描绘的是
A.汉代长安
B.隋代洛阳
C.唐都长安
D.北宋东京
6.
《荀子·富国》中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自给自足
B.生产力水平高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7.
唐朝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8.
(题文)《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江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
A.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C.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
9.
美国某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  )
A.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B.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要性
C.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
D.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及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10.
史学家帕尔默说:“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A.“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荷兰
B.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
C.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
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11.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A. 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荷兰夺取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为纽约
12.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3.
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5.
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3.选择题(共1题)

16.

新鲜红苋菜的叶片呈红色.将其浸泡在凉水里,凉水不会变成红色;将其浸泡在沸水里,沸水会变成红色.这是因为沸水破坏了红苋菜细胞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