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金属、化学、电力领域里,导致新产品的出现。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准的改善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反过来又增加了产量。同时增加产量的要求又迫使人们进行重大改组以使更自由地提供资本、确保更有效率的劳动力。
材料三 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烟囱多于教堂”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技术应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具体影响。
(3)材料三中“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说明了什么?“经济上的隔离消失”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4)据以上材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概括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对于科技的利用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金属、化学、电力领域里,导致新产品的出现。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准的改善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反过来又增加了产量。同时增加产量的要求又迫使人们进行重大改组以使更自由地提供资本、确保更有效率的劳动力。
材料三 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烟囱多于教堂”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技术应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具体影响。
(3)材料三中“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说明了什么?“经济上的隔离消失”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4)据以上材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概括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对于科技的利用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2.
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
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 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
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 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张辑《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
3.
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出身,或是由太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
指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出身,或是由太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
指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4.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指导思想,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学习到中国化的深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但形式主义的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十月的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的风”吹入我国的时间和标志?
(2)结合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历程,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一例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南方视察的背景。指出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和积极作用。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但形式主义的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十月的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的风”吹入我国的时间和标志?
(2)结合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历程,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一例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南方视察的背景。指出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和积极作用。
2.论述题- (共1题)
5.
近代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和救国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
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材料二:民主科学救国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
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
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社会主义救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
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
题。走俄国人的路一这就是结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
请回答:
(1)概述上述三个救国方案的实践活动。
(2)任选一个方案加以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不超过200字)
材料一:共和救国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
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材料二:民主科学救国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
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
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社会主义救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
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
题。走俄国人的路一这就是结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
请回答:
(1)概述上述三个救国方案的实践活动。
(2)任选一个方案加以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不超过200字)
3.单选题- (共13题)
6.
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局势时,得知一中国消息,感慨的说“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消息可能是
A.原子弹爆炸成功 | B.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
C.导弹发射成功 | D.籼型杂交水稻研发成功 |
8.
“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它人协议,以谋他们彼此之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的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无论人数多少都可以这样做。”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A.天赋人权 |
B.主权在民 |
C.社会契约 |
D.自由平等 |
9.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段话的实质是
A.追求理性至上 |
B.反对一切权威 |
C.宣扬人人平等 |
D.维护社会正义 |
12.
据统计2015年“双十一”一天网购交易额仅天猫一家就达912亿元,在庆祝会上,马云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这说明互联网
A.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 |
B.方便了人们交流交往 |
C.提升了人们消费能力 |
D.一定程度改变人们生活观念 |
14.
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海国图志》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新文化运动 |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变化的本质作用是
A.促进了民主科学的传播 |
B.结束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
16.
某文告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该文告推动了
A.辛亥革命 |
B.新文化运动 |
C.五四运动 |
D.国民大革命 |
17.
有人认为以遵义会议为分水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分为前14年和后14年两个阶段,前14年初步形成了伟大的***思想,其依据是
A.领导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 B.提出革命最高纲领 |
C.创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D.开辟武装夺权道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