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材料三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等人先后付诸实施的行动。
(2)材料二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概括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材料三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等人先后付诸实施的行动。
(2)材料二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概括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原因有哪些。
2.
中外近现代史,各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是什么政策?简述该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农业调整署、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是什么政策?简述该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2.单选题- (共23题)
3.
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呈现
A.五极世界格局 |
B.巨人主宰的迹象 |
C.多极化趋势 |
D.经济多样化特征 |
4.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
B.第二次世界大战鸦片战争 |
C.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
D.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 |
6.
“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这是个极重要的历史事实,因为它很大程度上与原始积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原始积累”是指
A.英国结交了大量的贸易伙伴 |
B.海外殖民建立日不落帝国 |
C.英国政府对工业的长期支持 |
D.圈地运动提供充足劳动力 |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一时期大城市可能发生的事情
A.年轻姑娘拿着布票购买喜欢的衣料 |
B.大批男子剪掉留了多年的辫子 |
C.周末穿着中山装到电影院看电影 |
D.在四合院举办的隆重的中式婚礼 |
9.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沙拉写道:“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乘坐的汽车是日本制造,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这反映的是
A.世界经济的区域化趋势 |
B.“一超多强”局面发生根本改变 |
C.人民币、日元、美元三足鼎立 |
D.中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
10.
马丁在《美国史》中写道,罗斯福新政时期,为防止盲目竞争,生产过剩,“企业界、劳工组织和政府的代表将确立一些公平行事的准则,依法确定各行业的价格、生产水平、最低工资和最长工作时间”。这表明了美国政府
A.希望企业主扩大生产规模 |
B.允许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
C.鼓励美国民众勤俭节约 |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
15.
史书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这段材料反映出
①唐前期开辟出大量荒田
②劳动人民创造出大量的财富
③生产工具大有改进
④社会经济十分繁荣
①唐前期开辟出大量荒田
②劳动人民创造出大量的财富
③生产工具大有改进
④社会经济十分繁荣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8.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设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判断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20.
“他们在1600年时就拥有10000艘商船,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他们的造船厂效率高,几乎一天能生产一条船。此外,船的制造和操作颇经济合算,他们的船主可以削价与竞争者抢生意。”“他们”是
A.葡萄牙人 |
B.西班牙人 |
C.英国人 |
D.荷兰人 |
23.
1911年,上海拥有丝厂48家,丝车13738台;1914年增为56家,丝车14424台;1917年猛增为70家,丝车18386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C.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 |
D.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
24.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其中“解体”的含义是
A.手工工场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 |
B.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
C.出现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民用企业 |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25.
中国近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其主要文字表述为:“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权利……”对该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大力提倡国货
②洋烟开始传入中国
③民资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④外国垄断中国经济的局面彻底改变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①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大力提倡国货
②洋烟开始传入中国
③民资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④外国垄断中国经济的局面彻底改变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