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17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198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耕稼劝,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税可均而国用可足。”

——(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亚当·斯密认为,如果选择了自由贸易,我们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而且,如果我们让别人有钱了,他们就能够向我们购买更多的产品……“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摘编自《工业先声》

(1)材料一中两段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政策?分析说明其中一项政策在政治方面的影响。
材料二:莫里斯·迈斯纳(耶鲁大学教授)对我国计划经济阶段的近代化成就的评价:如果不去正确的评价***时代把中国从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家之一变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取得的惊人成就,就不可能理解***时代遗留给邓小平时代的经济问题。实际上,***发展策略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中的大部分都是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如果不正确评价这个基本的经济事实,就无法理解在***之后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改革。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反思与前瞻》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时代在体制上有哪些“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邓小平时代是如何反思并改革的?
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基本固定生活在彼此隔离的地区。……1500年以后,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领土扩张的同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的财富。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殖民地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工业原料的产地。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后人类经济活动的突出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有哪些?对世界市场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原因。21世纪中国积极加入紧急全球化,最突出的事例是什么?

2.单选题(共21题)

3.
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的人均收入是30∶1,而2000年是74∶1;1980年,最不发达国家有20多个,但到2000年联合国成员中这样的国家已有48个。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B.两极格局瓦解造成动荡
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D.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4.
钱颖一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导致它增长的基本因素也并不特殊……仍然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基于这一视角,下图中江苏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
5.
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下图漫画所描绘的历史现象
A.标志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体现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C.违背了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D.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6.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
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7.
下图为1950~1954年中国对外贸易国营和私营经济比重变化示意图。它表明
A.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D.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8.
谚语有其史料价值,可为我们在对前人进行历史的回顾时提供一些片断。如客家谚语“生意钱眼前钱,耕田钱万万年。”可反映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思想
B.重农轻商的思想
C.勤俭节约的思想
D.艰苦奋斗的思想
9.
图片反映了苏俄某一时期农民上缴全部余粮,对这一事件正确的评述是
A.苏俄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脱离了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导致了内外战争的失败,不利于巩固年轻苏维埃政权
D.确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10.
1930年3月美国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规定,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从40%升至48%。其他国家纷纷做出反应,全球贸易总量缩水达60%以上。针对这一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采取的措施是成立
A.世界银行
B.世界贸易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1.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12.
下图描绘的是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反映出当时()

A. 懂得休耕轮作 B. 开始推广牛耕
C. 注重精耕细作 D. 铁犁尚未出现
13.
古典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数十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北宋城市中市、坊不再严格分开
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
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
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
14.
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头枕三河(主要指关中地区),面向西北(草原地区)”,而到了唐(安史之乱后)宋则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是因为
A.政治中心的南移
B.经济政策的改变
C.四大发明的应用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5.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仍实行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16.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政府的各种经济限制政策并不是为禁而设,而是为了统治者有选择地提供特许,体现统治者的存在感,提高被统治者的向心力,稳固集权者的统治,并更方便收取更多的“利”。据此分析,下列对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认识正确的是
A. 使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B. 是政府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C. 是专制统治在经济上的体现     D. 使中国丧失了外贸的主动权
17.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
C.议会改革,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
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8.
有人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所谓新的经济秩序在当时是指什么政策?
A. 重商主义
B. 自由放任
C. 国家垄断
D. 殖民扩张
19.
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20.
荷兰东印度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材料表明荷兰东印度公司
A. 垄断世界贸易并掠夺发展中国家 B. 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C.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促成荷兰在十八世纪建立商业帝国
21.
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矣国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A.黑奴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B.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
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锋民涌入
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
22.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丈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是
A.中国社会经济卷入世界市场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C.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3.
1948年8月,某人写到“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都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
B. 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 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捐税负担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