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6题)
1.
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的人均收入是30∶1,而2000年是74∶1;1980年,最不发达国家有20多个,但到2000年联合国成员中这样的国家已有48个。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
B.两极格局瓦解造成动荡 |
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
D.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2.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
3.
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这表明当时( )
A. 岭南货币经济发达 B. 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
A. 岭南货币经济发达 B. 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
4.
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
A.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
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 |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
D.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
5.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 |
B.读书风气日益盛行 |
C.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
D.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
6.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支持
C.突出了企业家们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支持
C.突出了企业家们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7.
19世纪最后30年,出现了近代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作为这次现代化浪潮的结果,形成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在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模式趋于成熟。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 |
B.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
C.经济模式定型促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成熟 |
D.生产力进步推动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
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下列史实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方式的是
①开拓海外殖民地大肆掠夺
②圈地运动剥夺农民的土地
③黑奴贸易聚敛大量财富
④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①开拓海外殖民地大肆掠夺
②圈地运动剥夺农民的土地
③黑奴贸易聚敛大量财富
④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9.
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A.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10.
1866年郭嵩焘建议:“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表明郭嵩焘主张( )
A.提高洋务企业效益 | B.建立官商合办企业 |
C.抵制列强轮船运输 | D.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
11.
《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 )
A.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
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
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D.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
12.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以上认识的变化
A.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
B.科学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 |
D.扫除了中国入世体制上的障碍 |
13.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认识
A.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 |
B.受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影响 |
C.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导 |
D.彻底打破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崇拜 |
14.
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
15.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
B.浦东区域开发开放的结果 |
C.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
D.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城市的结果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