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长春汽车经济开区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195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全球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中国被全球化击败,却也从全球化中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1870—1914年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通常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多个工业国家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逐渐走向了全球化舞台的中央,……今年,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正式出台,这不单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版的全球化方略:一带一路》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早期全球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前中国应对全球化的角色变化及方略,并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分析其合理性。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年
82.5
1957年
105.0
1954年
85.6
1958年
141.2
1955年
106.8
1959年
124.7
1956年
127.6
1960年
133.2
 
——樊亢主编、王金存著《苏联社会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年
166.83
1959年
169.68
1954年
169.52
1960年
143.85
1955年
183.94
1961年
136.50
1956年
192.75
1962年
154.41
1957年
195.06
1963年
170.00
1958年
197.65
1964年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到1960年中国和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单选题(共16题)

3.
弗兰克曾说:“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他在此处强调的是
A.彻底否定欧洲中心论B.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欧洲史
C.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历史D.要以反殖民主义的态度看待欧洲史
4.
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
A.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B.企业管理效能的加强
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
5.
下表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提高耕作效率
都江堰、郑国渠
有利于灌溉和抗灾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农事安排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C.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6.
如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B.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7.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有如以下表述,如商周的“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的崛起、宋元坊市界限和营业时间限制的打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等。说明古代中国商业
A.发展具多样性
B.具有阶段特征
C.发展不具有持续性
D.具有自由发展特征
8.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这种现象导致
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B.坊市制度打破成为必然
C.宋代重视对外贸易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9.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实现“均贫”“均平”的社会秩序。这主要是因为重农抑商
A.实践了儒家的“仁政”主张B.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彰显了传统的“民本”思想D.抑制了工商业者私欲的膨胀
10.
爱迪生告诫助手:“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认为,爱迪生的出类拔萃在于:他清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已。埃文斯旨在强调
A.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遣
B.创意转变为商业现实的重要性
C.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
D.爱迪生发明了实用电灯泡
11.
近五百年来,荷兰、英国和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B.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C.国家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D.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2.
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逐步消失
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13.
据统计,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26.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实业的地主大多有某种官僚身份。据材料可判断
A.晚清地主大多热心投资实业B.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有两面性
C.政府积极鼓励近代实业发展D.近代民族实业发展后天畸形
14.
从1936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生产,促进就业,改革币制,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将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这反映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
A.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
B.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D.力图巩固国防
15.
下面是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B.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C.对外开放逐步深入D.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16.
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B.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C.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D.农民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17.
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A.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B.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D.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18.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
B.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
C.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D.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号角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