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使商无得籴(买米),农无得粜(卖米)。商无得籴,则多岁(丰年)不加乐; 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节选自《商君书·垦令》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实行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此后封建统 治者大多继承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20 世纪初,清政府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1903 年 3 月设立商部,作 为统辖全国工商各政的机构。商部成立之后,1903 年颁布了《商部章程》、《商人通例》, 对商务经营做了一些具体规定;接着又奏颁了《公司律》,规定了公司分类、股份、股东权 利、股东会议等细节;1907 年又颁布了《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及改订后的《奖 励华商公司章程》。……这种经济政策的变化是晚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所做出的无奈 抉择,也可以说是清王朝对来自工业文明挑战的一种回应。
——周武、张雪蓉《晚清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社会效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当时社 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西方社会反经济危机政策成功的典范。针对大危机中爆发出来 的经济问题,罗斯福放弃了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政策,在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实 施了重大改革,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职能,并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经济的政策,这 些对后来的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秦辉、徐扬《罗斯 福新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罗斯福政府实现了美国经济政策怎样的转变, 并简要评价其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材料一 使商无得籴(买米),农无得粜(卖米)。商无得籴,则多岁(丰年)不加乐; 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节选自《商君书·垦令》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实行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此后封建统 治者大多继承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20 世纪初,清政府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1903 年 3 月设立商部,作 为统辖全国工商各政的机构。商部成立之后,1903 年颁布了《商部章程》、《商人通例》, 对商务经营做了一些具体规定;接着又奏颁了《公司律》,规定了公司分类、股份、股东权 利、股东会议等细节;1907 年又颁布了《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及改订后的《奖 励华商公司章程》。……这种经济政策的变化是晚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所做出的无奈 抉择,也可以说是清王朝对来自工业文明挑战的一种回应。
——周武、张雪蓉《晚清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社会效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当时社 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西方社会反经济危机政策成功的典范。针对大危机中爆发出来 的经济问题,罗斯福放弃了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政策,在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实 施了重大改革,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职能,并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经济的政策,这 些对后来的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秦辉、徐扬《罗斯 福新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罗斯福政府实现了美国经济政策怎样的转变, 并简要评价其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辟了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合浦经东南亚至南印度的海上丝绸之 路。派译长,与应募者入海,带上黄金和丝绸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到了唐代,从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来广州贸易的商船,终年川流不息。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当时往来的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宋元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最远可至东非沿 岸,另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密州等地设市舶司,还制定市舶条 或市舶法。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 瓷品、茶叶等商品。
——据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 的意义。
材料二 1500 年到 18 世纪后半期,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而在 1500 年 以前主要是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的各个地区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 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到 18 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 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美洲的蔗糖、烟草、咖啡、棉花和金银等被运往欧洲, 同时又进口大量的谷物、鱼、布匹和金属制品等,非洲的大量奴隶也被运往美洲;欧洲的 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往非洲,并从亚洲得到了各种原料。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500 年前后世界贸易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500 年到18 世纪末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辟了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合浦经东南亚至南印度的海上丝绸之 路。派译长,与应募者入海,带上黄金和丝绸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到了唐代,从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来广州贸易的商船,终年川流不息。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当时往来的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宋元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最远可至东非沿 岸,另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密州等地设市舶司,还制定市舶条 或市舶法。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 瓷品、茶叶等商品。
——据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 的意义。
材料二 1500 年到 18 世纪后半期,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而在 1500 年 以前主要是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的各个地区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 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到 18 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 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美洲的蔗糖、烟草、咖啡、棉花和金银等被运往欧洲, 同时又进口大量的谷物、鱼、布匹和金属制品等,非洲的大量奴隶也被运往美洲;欧洲的 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往非洲,并从亚洲得到了各种原料。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500 年前后世界贸易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500 年到18 世纪末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17题)
3.
1949 年,联邦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的钢铁工业领导人进行了接触,法国以期通过与德 国“对煤炭和钢铁实行共管,……使一场新的法、德战争成为不可能的事”。这些现象
A.根除了法德间的意见分歧 | B.推动了西欧走向联合 |
C.提高了法德两国国际地位 | D.导致欧洲一体化实现 |
4.
据《农政全书》记载,在明代“今北土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 而鬻(卖)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表明当时
A.北方经济发展超过南方 | B.南方是商帮活动的主要区域 |
C.区域差异推动长途贸易 | D.水运是南北商贸的唯一途径 |
5.
据记载,春秋时期景公之时饥,晏子就借景公修筑路台的机会,招募一些灾民来修筑,令 吏重其赁(工钱),并且延长道路和工期。这一措施的实行意在
A.发展交通事业 | B.缓和社会矛盾 | C.增加财政收入 | D.维护小农经济 |
6.
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它反映了汉代
中原 | 西北 | 东北 | 江南 | 岭南 | |
西汉 | 238 | 54 | 13 | 47 | — |
东汉 | 467 | 95 | 41 | 138 | 29 |
A.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
B.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 |
C.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 |
D.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
7.
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 B.小农生产更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 |
C.地主与君主的矛盾十分尖锐 | D.土地集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8.
唐朝官营丝织生产,设立二十五个“作”。其中,织绸之“作”十个:布、绢、绫、罗、锦 等;织有花纹丝带的五个:组、绶、绦、绳、缨(帽子上的装饰物);比较厚实的丝绸线四 个:、线、弦、网;练染六个:青、绛、黄、白、皂、紫。这反映了唐代丝织业
A.规模宏大 | B.管理严格 |
C.分工精细 | D.不计成本 |
10.
据统计,1770 年某国煤炭产量是 640 万吨,1800 年增长到 1100 万吨,1820 年 1740 万吨,1830 年 2400 万吨。据此判断,这个国家应是
A.法国 | B.美国 | C.俄国 | D.英国 |
11.
1916 年建立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除了把新泽西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接收过来外,又于 1918 年和 1919 年相继合并了“雪佛莱汽车公司”和“费休车身公司”,从而成为一个汽车大托 拉斯。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 B.经济积极融入全球化 |
C.政府放弃了自由主义政策 | D.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
12.
长期以来,英国妇女一生就是以男人和家庭为中心的。19世纪80年代,女工约占工业劳动力的25%,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材料主要反映了这一时期英国
A.妇女已经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主体 |
B.妇女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
C.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妇女角色转型 |
D.工业化给妇女带来了灾难 |
13.
据载,1845年“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该夷贩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一现象在当时导致中国农村出现的变化是
A.家庭手工业迅速发展 |
B.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
C.农业生产被列强控制 |
D.机器生产不断推广 |
14.
李鸿章曾谈到:“中国长江外海生意,全被洋人轮船夹板占尽。……以中国内洋任人横行, 独不令华商展足耶?……我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由此, 他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 B.轮船招商局 | C.福州船政局 | D.北洋水师 |
15.
据统计,1920年上海114家民族资本机器工厂中,30%的工厂不使用动力,靠人力发动。河北承德平泉承平银矿、湖南平江洞金矿等在采用部分机器后,因为太费钱又相继改用土法。这 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上海民族工业最为发达 | B.民族资本家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
C.民族企业生产的落后性 | D.民族工业受列强排挤打压严重 |
16.
分析下表,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
20世纪初期英美日在华直接贸易金额及比例
20世纪初期英美日在华直接贸易金额及比例
国别 | 1913年 | 1930年 | ||
金额(百万美元) | 比例(%) | 金额(百万美元) | 比例(%) | |
英国 | 113.3 | 11.4 | 170.9 | 7.8 |
美国 | 73.0 | 7.5 | 364.3 | 16.5 |
日本 | 184.9 | 19.0 | 543.7 | 24.7 |
A.英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 B.列强掌握了中国经济命脉 |
C.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 D.英美日对华侵略争夺激烈 |
17.
从1927年到1935年以前,民族工业中资本超过100万元的大厂寥寥无几。1935年以后,资本100万元乃至1000万元以上的工厂不断出现。从1935年7月到1936年6月,棉纱生产增长50%, 火柴增长191%,水泥增长78%。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政策措施推动 | B.官僚资本实现经济垄断 |
C.帝国主义放松对华侵略 | D.日本对华侵略不断加剧 |
18.
下表是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导致这一时期我国从业人员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全国从业人员统计表(部分) 单位:万人
全国从业人员统计表(部分) 单位:万人
年份 | 城镇 | 乡村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56 年 | 2993 | 20025 | 18544 | 2468 | 2006 |
1958 年 | 5300 | 21300 | 15490 | 7076 | 4034 |
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C.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 D.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