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卷: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1725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9/2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二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及战后形势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形成了:一方面是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的政策,目的在于摧毁帝国主义和巩固民主;另一方面是美国和英国的政策,目的在于加强帝国主义和绞杀民主。它们鉴于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已成为一种障碍……同时也就用新战争的威胁来支持这一运动。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材料三
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已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
——《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为必要条件》
(1)结合材料一和有关史实,说明“战争才刚刚开始”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的含义。它对我们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哪些启示?
2.
冷战严重影响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欺骗性……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俄罗斯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形成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成立,25个国家参加了其第一次会议,但是到了第二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时,参与国家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贝尔格莱德会议的关键政治内容是强调成员国的团结,警告超级大国不要把冷战带入第三世界当中,并呼吁所有国家不要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到20世纪60年代末,国内政治的不稳定使得不结盟运动履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承诺的工作陷入困境。

——文安立《全球冷战》

材料三: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城,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姜宪明何苗《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不结盟运动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两个联盟”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主次关系”变化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几个世纪里世界政治的头等重大事态之一,那就是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然而,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它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它们在全世界与我们竞争的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讲话》
材料三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级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特点及表现。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

2.单选题(共16题)

4.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站在马上“一箭双雕”,神乎其技,更是获得了蒙古大汗铁木真的赞赏。但美国人却居心叵测,有人这样评价马歇尔计划:“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①恢复西欧经济
②控制西欧
③遏制苏联
④准备出兵到欧洲与苏联对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
下表是美国亚瑟莱维特公共事务中心1993—2012年就“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些数据
咨询答案
1993(%)
2004(%)
2008(%)
2012(%)
非常敌对
3
2.2
17.8
6.3
中立态度
29
48
25.3
30.8
相当友好
55.5
17.8
3.7
23.3
很难回答
3
2.8
0.4
1.7
 
A. 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美俄关系
B. 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
C. 有效地缓和了美俄紧张局势
D. 希望发展美俄友好关系
6.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向多极化演变的过程。关于其演变历程,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相互制衡
②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渐走向分裂和解体
③“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了制衡两扱的作用
④苏联解体促成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8.
日本是一个岛国,虽然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实力受到重创,但是它在战后却迅速勃兴,成为经济大国。二战后日本经济得以勃兴的原因有
①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外交上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国家十分重视国民的教育
④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
“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A. 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B. 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
C. 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D.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说道:“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里所说的“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指
A.雅尔塔体制B.两极格局瓦解C.欧洲联盟成立D.多极化趋势
11.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
C.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12.
有学者说:当今世界存在七大“力量中心”,七大力量中心分属三个层次:美仍独处第一个层次;中、欧、俄同处第二个层次,三家都是或都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具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日、印、巴同处第三个层次,政治影响力有限。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
A.形成了政治多极化格局
B.第三世界成为主要政治力量
C.美国已丧失了霸主地位
D.国际间的力量对比趋向定型
13.
标志着“冷战”开始的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国会咨文”中说:“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这表明“冷战”的实质是
A.同盟国与法西斯势力的对抗
B.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国企图控制资本主义国家
D.美国极力维护自由民族利益
14.
1947年,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希望美国取代自己向希腊、土耳其继续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并且从希土撤军。“杜鲁门主义”随之出台,美国国会拨款援助希土。这一照会说明(  )
A.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B.希土两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英美联合对苏联进行遏制D.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负有责任
15.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实行军事援助
16.
有史学家估计:二战后联邦德国从1949年起,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而民主德国却人均负债2500马克。下列因素可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是
A.参加“北约”和“华约”的时间不同
B.联邦德国率先加入欧洲煤钢联营
C.两国处于“冷战”格局的战略地位不同
D.两国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不同
17.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A.“一超多强”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经被中国赶超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建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18.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19.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下列各项中,属于美苏冷战具体表现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北约的建立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

3.选择题(共1题)

20.

如图所示为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不同处理的实验,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