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1题)
1.
二战后,意大利、法国、德国组建经济联盟,展开联邦式的合作;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采取的是同盟式合作;东欧则建立经济互助会。这些现象共同反映
A.欧洲出现一体化趋势 |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 |
C.全欧洲的联合与团结 |
D.欧洲各国纷纷陷入经济困境 |
2.
“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 |
B.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 |
C.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 |
D.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 |
3.
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朝代 | 农业措施 |
西周 | 休耕制 |
战国 | “尽地力之教” |
秦汉 |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
唐宋 | 禁捕青蛙 |
明清 | “桑基鱼塘” |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
4.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韵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
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
5.
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
C.官吏的腐败贪污 |
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 |
6.
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A.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
B.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
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D.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表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
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
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
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
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
8.
1500年前后,欧亚大陆区域间的奢侈品贩运,被来自海洋的必需品的大规模贸易所替代。欧洲的商业城市、贸易中心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对这一转变下列排序准确的是


A.威尼斯――里斯本一安特卫普――巴黎 |
B.威尼斯――塞维尔――阿姆斯特丹――伦敦 |
C.热那亚――安特卫普――里斯本――伦敦 |
D.热那亚――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 |
9.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
10.
进入19世纪,古巴变为世界市场上蔗糖的最大供应地,南非大量出口羊毛和酒,桑给巴尔出口丁香,冈比亚大宗出口花生,澳大利亚兴办牧羊场。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C.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原料 |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
1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上述材料表明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13.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 国营经济 | 私营经济 |
水电工业 | 89% | 11% |
冶炼工业 | 90% | 10% |
机器制造业 | 73% | 27% |
化学工业 | 75% | 25% |
饮食品工业 | 23% | 77% |
服饰品工业 | 8% | 92% |
A.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
B.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
C.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
D.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
14.
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这表明
A.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 |
B.民族工业对外依赖性 |
C.自然因素影响工业布局 |
D.洋务企业具有封建性 |
15.
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惜“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这一现象反映了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
B.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
C.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 |
D.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 |
16.
下表为1873〜1947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单位:%)。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年份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1873 | 8.8 | 91.9 |
1903 | 15.0 | 85.0 |
1920 | 28.5 | 71.5 |
1947 | 52.8 | 47.2 |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
C.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
D.居民消费更加理性 |
17.
下表为新中国建立后某时期连续四年的经济建设情况,出现表中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年份 | 粮食产量(万吨) | 国家职工人数(万人) | 国家财政收支(亿元) |
第1年 | 19505 | 2451 | +6.0 |
第2年 | 20000 | 4532 | -21.8 |
第3年 | 17000 | 4561 | -65.8 |
第4年 | 14350 | 5044 | -81.8 |
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 |
B.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
C.国家经济政策的偏差性 |
D.新科技革命调整经济结构 |
18.
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1963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产。”这里“正确的政策措施”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
B.“农业合作化”的政策 |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
2001年,党中央在党建实践活动方面宣布私营企业主也有资格成为共产党员。这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B.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
C.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
20.
1985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被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首个破产的公有制企业,企业职工在工厂门口哭成一片,难以接受;而十年之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被宣告破产时,却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
B.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 |
C.社会保障的完善减轻了改革的阻力 |
D.市场经济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