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任何时间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美国……像这样的高速增长在西欧十分普遍,而且没有被经济萧条打断,这主要依靠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欧洲食物产量的提高是在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稳步减少的情况下获得的……50年代,欧洲由于工厂的兴建,产业工人的数量迅速膨胀,但是到了60年代,工厂工人的数量也开始下降,而产量却持续提高。服务领域的人员,如教师、职员、医务人员、保险和银行业人员以及从事“休闲工业”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却迅速增加。欧洲和美国一样,开始从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向具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服务产业的社会过渡,但是并没有危及工业产量的提高。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国际因素。
(3)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我们必须把全球化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材料一 欧洲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任何时间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美国……像这样的高速增长在西欧十分普遍,而且没有被经济萧条打断,这主要依靠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欧洲食物产量的提高是在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稳步减少的情况下获得的……50年代,欧洲由于工厂的兴建,产业工人的数量迅速膨胀,但是到了60年代,工厂工人的数量也开始下降,而产量却持续提高。服务领域的人员,如教师、职员、医务人员、保险和银行业人员以及从事“休闲工业”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却迅速增加。欧洲和美国一样,开始从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向具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服务产业的社会过渡,但是并没有危及工业产量的提高。
——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等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整个20世纪的发展从许多方面强化了全球化的进程。例如,飞机和无线电加快了通讯、交通的速度。国际机构,比如说与国联和后来的联合国相联系的国际机构,它们跨过国境,共同致力于健康或劳动标准问题。我们必须把全球化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逐渐发展而来的。但20世纪90年代对全球化的重新关注真正地反映了几个新的发展。首先,冷战的终结和系统性国际冲突模式的缺乏意味着全球联系的新机会和对全球联系的新关注……世界各国越来越致力于更多的自由市场安排、更少的国家干预,这就为外国投资和生产扩展到其他地区开拓了新的机会。——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等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经济发展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国际因素。
(3)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我们必须把全球化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唱到: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清山带笑颜。
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以下二个问题:一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二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2)材料二表明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
(4)结合材料四以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材料一:《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唱到: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清山带笑颜。
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以下二个问题:一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二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三: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材料一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这种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迅速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的时间于何时?(2)材料二表明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
(4)结合材料四以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3.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材料三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材料一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表明汉武帝在铁业经营方面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材料三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2.单选题- (共11题)
4.
法国和德国是两个有复杂宿怨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每5年就开战一次。二战后,在惨痛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他们开启了新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 |
B.相近的语言文化习俗 |
C.美苏威胁的外在推动 |
D.领导者的远见卓识 |
5.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按其成员国经济发达程度,可以分为“南南型”、“北北型”、“南北型”三种类型。其中由发展中国家组建的“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贸易效应最差,其原因不包括
A.成员国贸易机制滞后 |
B.成员国经济基础薄弱 |
C.成员国市场发展潜力小 |
D.成员国经济结构单一 |
7.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A.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 |
B.崇洋风气日盛、政府的大力提倡 |
C.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崇洋风气日盛 |
D.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崇洋风气日盛、政府的大力提倡 |
8.
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
9.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舞台。“ ”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这里的“ ”应填入
A.技术传播 |
B.市场拓展 |
C.殖民扩张 |
D.制度渗透 |
10.
多数经济史学家认为其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它与1776年、1789年和1917年的政治革命相比是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它是在一个个地区逐步发生的,而不是一下子席卷全国。它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从旧石器时代原始的狩猎人向新石器时代定居的务农人的转变。材料重在说明
A.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的殖民扩张 |
B.工业革命的扩展是渐进而深远的 |
C.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影响到整个欧洲 |
D.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的逐步扩展 |
11.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C.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12.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先后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
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
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
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
14.
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分别发生在1978年、1992年和1997年。这里所说的发生在1992年的思想解放应是
A.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 |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D.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