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弱点?何时开始瓦解?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什么经济政策?该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摘自黄梅戏《天仙配》
材料二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摘自北师大版《历史》
材料三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弱点?何时开始瓦解?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什么经济政策?该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的改革思路比较简单,就是放权让利,调动积极性,搞活经济,充其量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以增加计划经济的活力。……放权让利是以往经验的延续,实质上是重拾《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前后的一些想法,不同的是放权的范围扩大了。
(2)材料二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经济体现改革的历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改革的认识。
材料一 最初的改革思路比较简单,就是放权让利,调动积极性,搞活经济,充其量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以增加计划经济的活力。……放权让利是以往经验的延续,实质上是重拾《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前后的一些想法,不同的是放权的范围扩大了。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之路》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放权让利”在改革初期的工业生产中是如何体现的?(2)材料二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经济体现改革的历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改革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3题)
3.
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戴高乐总统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
B.欧洲要脱离"北约",建立自己的防务 |
C.欧洲的现状对美国有利 |
D.希望欧洲合,以摆脱美国的控制 |
5.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6.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情、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这一学者的观点评价下列历史事件,相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D.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7.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C.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
8.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
B.适时增加肥力 |
C.善于积累经验 |
D.提倡精耕细作 |
9.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10.
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
11.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12.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
13.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
14.
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A.英国、法国——原生型 |
B.日本、英国——感应型 |
C.美国、德国——次生型 |
D.中国、日本——次生型 |
15.
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国民政府为转移工业经济的重心实施工业大撤退,致使迁入内地的民营厂矿共计639家,国民政府的兵工厂18家,重庆由此建成为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中国实业史上“工业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A.打破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
B.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中国工业格局 |
C.保存了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
D.西部经济依“战争之手”得到发展 |
16.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
17.
李鸿章的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诘,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诽谤。”李鸿章这段话道出了
A.守旧官僚势力的强大 |
B.最高统治者的排斥猜疑 |
C.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
D.中国社会的愚昧与落后 |
18.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19.
20世纪初,安徽泾铀矿务公司招股章程规定:“本公司但收华股,非华股者查出作废。”商办安徽全省铁路有限公司章程也规定:“本公司拟全招华股,不招洋股,以合自办二字。”上述材料体现出安徽
A.民族工业是全国最发达的 |
B.民众比较强的“实业救国”意识 |
C.民众排斥西方文明,维护国家政权 |
D.驱逐了西方侵略势力 |
20.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
21.
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ˊ……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
22.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
23.
曾任四川广汉县委书记的常光南回忆道:“在人民公社20年时间里,向阳公社人均分配从68元到74元,只增加了6元钱。”1980年,该地区撤销人民公社,成立“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1997年,向阳农民人均收入2677元,比1978年净增2000多元。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
B.农业生产技术获得突破 |
C.土地私有促进农业发展 |
D.确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
24.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
C.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
25.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3.选择题- (共7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