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159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列曲线图分别反映了我国1953—1958年、1959—1964年、1970—1975年三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材料二 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中,小岗队未能向国家交售一斤粮食,反吃了国家25万斤返销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

——陈锡文、马苏元《安徽省凤阳县小岗、雁塘头生产队包干到户的典型调查》

材料三 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幅图所代表的我国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中不同状况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 二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材料三 一些发展中***卡斯特罗都是著名的反全球化人士。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若斯潘等欧洲“中左翼”领导人均是全球化的重要反对派人物。法国反对美国式的全球化,反对对其它国家的“金球化强加”。

——庞中英《“反全球化”:另一种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目的。
(3)指出材料三中出现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阅读了大量农民来信和申述材料,接见上访的农民代表。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很多农民原话:“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我们那里发生过拿着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征收制》的决议。6月,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纲领,决定恢复市场、货币机制,取消无偿劳动,提高工资,给企业一定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管理层雇用了数千人,到1934年夏天,所雇用的工人超过了9000名。在当地人的关注下,工人们又盖起了七座工房、一个每天可提供3000份套餐的食堂、一家剧院、一座图书馆甚至还有诺里斯自己的邮局。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诺里斯的工人的平均工资要高于当地水平,而且他们在诺里斯食堂的餐费只需25美分。

——阿米蒂什莱斯《新政VS大萧条》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苏美两国在经济发展措施中的共性。

2.单选题(共19题)

4.
《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这里的“脱胎换骨”主要是指
A.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
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C.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D.彻底摆脱了美届的政治控制
5.
“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主流。”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上海成功举办了APEC首脑会议
C.中国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发起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6.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前苏联经济基础薄弱
B.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C.东欧剧变的冲击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7.
1930年6月,胡佛签署“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律修改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这项法律的出台
A.部分阻止了危机蔓延
B.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
C.导致了国际关系紧张
D.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8.
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60年上台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反映出日本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A.大力发展国营经济
B.侧重对经济的规划引导
C.积极扩大政府开支
D.利用市场规律发展经济
9.
二战后,西欧和美国的领导人一致认为,一支心满意足的和稳定的劳动力队伍将会增加利润,慷慨大方的社会开支将会提升经济增长。为此,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实行了
A.经济国有化
B.人民资本主义
C.福利国家制度
D.经营者革命
10.
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福勒的得意是源于二战后建立了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关贸总协定
D.联合国
11.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品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推动
A.世界完全形成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B.各国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得以消除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获得对等的利益
D.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拉加德说:“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危机时刻,经济发展具有传染性,往往传染其他国家,不存在经济孤岛,也没有地方躲避。”这反映了当今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福利国家制度的完善
C.恐怖主义势力的威胁
D.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
13.
芭比娃娃于1959年5月举办的美国国际玩具展览会上首次曝光,由美泰公司拥有及生产,目前为止,她的职业已经超过80种,她所代言的民族有45种。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文化的交流
B.美国借玩具市场进行文化侵略
C.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逐渐趋同
D.社会分工和国际关系更加有序
14.
40年前,深圳只不过是一个靠近香港边界的小渔村,今日深圳已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新兴城市,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深圳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15.
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自给自足
D.重农抑商
16.
下表是19世纪不同时期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A.传统手工业带来丰厚利润
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中国控制了世界茶叶的销售市场
17.
下图为新中国1952—1957年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变化柱状图。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18.
1956年,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受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9.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A.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0.
1961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向***汇报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情况,并在会上介绍“包产到户”的做法。***表示可以试验。据估计,到1962年上半年,全国20%农村地区,安徽80%的农村,贵州4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农村中“左倾”思想得到纠正
B.严峻形势下对政策的局部调整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D.农民获得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权
21.
据统计,1980年与1975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人民公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有企业的改革
22.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我国在1992年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8

    9星难题:0